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三實』促招商
2006-02-28 13:43:5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28日電 題:『三實』促招商

  『每年合同沒少簽,數也沒少報,最終落實的卻不多』、『好不容易招來一個項目,錢沒掙著,讓當地背了個大包袱』……這是近日筆者在一次會議上聽到的聲音。這兩年盡管我省招商引資工作成績斐然,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和不盡人意的地方。今年全省的招商工作正在全面展開,如何總結教訓再接再厲,實現『十一五』的開門紅?

  方法實——在創新中覓商機

  有些基層政府和單位招商的熱情很高,動力很足,行動很急。結果呢,地方沒少走,會沒少開,引資成果卻少得可憐。即使簽了一些協議和合同,也大多屬『意向性』的,回來後很快就被束之高閣。之所以會這樣,緣於招商工作缺乏針對性和目的性,有形式少內容。招商引資是一項系統工程,作為經濟工作的組成部分,又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如不認真研究,仔細謀劃,就會收效甚微。因此要盤點好家底,分清優、劣勢,對自己缺啥、少啥,人家有啥、多啥要心中有數。不擺花架子,不花過頭錢,不做無用功。以全新的形象和方式,叫得響的企業和產品去吸引投資者眼球。要圍繞本地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盯住那些能夠與自身資源、能源和市場優勢緊密結合的資金和技術,來招、來引,做到有的放矢,招一個成一個。反之,不考慮商在哪裡、資在何方,行動盲目。僅憑一腔熱情,像無頭蒼蠅那樣東撞西撞,難免會勞而無功。

  而且,有些招商考察活動漫無目的,是由於個別組織者『醉翁之意不在酒』,把外出招商引資變相為公費旅游,以招商考察為名游山玩水甚至斂財肥私。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的加大,這種現象越來越多,不但沒引來資金項目,還勞民傷財,嚴重影響了政府和企業的社會形象。不久前在我省招商引資工作會議上省委副書記栗戰書就強調,如果沒有明確的項目,今後任何單位不得以考察團的名義出國。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時代千變萬化,招商工作也應不斷創新。而有的部門和企業招商觀念還停留在多年形成的老套路上。去年招、今年招,一個面孔、一個調子。對內招,對外招,同一模式,同樣節奏。形不成亮點,難以引起客商的興趣和注意。因此,要使招商引資這盤棋活起來,必須革新觀念,轉變模式。如大力提倡網絡招商、中介招商和以商招商等現代招商模式,降低招商成本。對已引進的成功項目和建立起來的良好客商關系,要總結經驗、挖掘潛力、激發活力,通過老客商去感化和帶動其他新客商,開闢新的招商領域,形成新的招商熱潮。

  態度實——擰乾數字中的水分

  與『實』相對的是『虛』。現在一些地方招商引資統計的數字水分太多,就在於有關人員工作態度不端正,思想重視程度不夠。招商走形式,招來了是偏得,招不來也無所謂。要麼無中生有,生編硬造數字,要麼有一說二,誇大其辭,應付上級檢查。

  因此,做好招商工作,態度很重要。各級政府要站在戰略的高度上,充分領會做好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黑龍江是相對落後省份,要加快發展,必須借船出海,乘風揚帆。我們有資源,有基礎,缺的是好的項目,先進的技術和雄厚資金。只有抓住國際、國內產業和資本轉移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投資者前來創業,為龍江經濟注入新鮮的血液,我們發展的步伐纔會邁得更快一些,走的彎路也就少一些。在剛剛召開的全省招商引資工作會議上,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現在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已經到了『搶商搶資』時代,誰把資金和項目搶來,誰就有了發展的資本、騰飛的條件。人家都在搶,我們卻在等,甚至還自欺欺人玩數字游戲,只能坐失機遇,越落越遠。

  不過也要看到,基層人員習慣性地敷衍塞責,往數字中摻水,有時候是上級部門決策缺乏科學合理性導致的。一些決策者好高騖遠,不顧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招商計劃,盲目地下達引資指標,想一口吃個胖子。豈不知,如此急於求成,勢必欲速不達,事倍功半,使招商引資流於形式。在重壓之下,基層部門和人員只好造假虛報。某次經貿洽談會期間,哈市一部門為了完成上級硬性規定的簽約任務,專門僱了幾名外國游客到洽談會場冒充外賓簽約,為此付出不菲的『出場費』。使招商引資活動徹底變了味,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吹牛比賽。上騙領導、下唬百姓。

  擰乾招商引資數字中的水分,一方面我們要加大監察審核力度,讓造假者心存忌憚,把小聰明用到工作中,另一方面,領導要堅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提高規劃決策水平,制訂切合實際的招商目標,既要有強烈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又要科學謀劃,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既要有利於招商引資活動的開展,又有利於調動乾部的積極性。這樣,招商引資的水分纔會降下來,發展的速度纔可能昇上去。

  效果實——讓每朵花都結果

  我們之所以要不遺餘力地招商,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群眾生活水平,這一點毫無疑問。然而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往往背離了這個出發點,重過程,輕效果,為了招商而招商,招商『只開花、不結果』的現象十分突出。

  兩年前,我省某縣引來了一家投資兩億多元的農產品深加工項目,預計年上繳利稅三千萬元,然而企業建成後,因為當地關於原料基地建設的承諾遲遲不能兌現,致使企業『無米下炊』,虧損嚴重,目前舉步維艱,什麼產值、利稅都成了泡影。即便如此,『引資兩億元』卻已經作為當地領導的一項突出政績而受到表彰。

  這是一個怪現象:資金引了不少,項目建了很多,經濟發展卻沒有大的起色,甚至發生越招越窮的反常現象。一邊是已引來的項目在苦苦掙紮,一邊轟轟烈烈地又繼續招。說到原因,還是招商理念和指導思想出現偏差。在一些人的意識裡,招商招商,重在一個『招』,招來了,剪了彩,開了工,招商者的任務也就完成了。至於項目落地後企業發展如何,贏利與否,不再過問。

  只管耕耘,不問收獲。對招商引資工作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習慣。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管理。一是實行明確的責任制。招來每一個項目、引進每一筆資金,要全程負責,跟蹤問效,一包到底,狠抓落實。對一個外來投資者說,初來乍到人地兩生,難免會有不適應的地方,從企業建成投產到穩產是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相關責任單位要做好服務工作,積極為投資者想辦法出點子,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確保自己移來的這棵大樹落地生根,茁壯成長。二是改進考核方式。評價某個人、某個部門招商引資的業績如何,從前更多地是看重數字,主要是多少項目、多少資金,卻忽視了項目和資金的質量如何、運營怎樣,致使雷聲大、雨點小,年年招商不見商,許多項目中途夭折。因此,今後在考核招商引資工作優劣時應趨於科學合理,從時間上延長一些,在內容上不斷拓展,更注重結果,更追求實效,從而發揮良好的導向作用。力爭做到招一個,成一個,成一個,富一片。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