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8日電(記者 高長利)在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中,五大連池市興安鄉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主題,緊緊依托黨員『三個代表』責任區這一有效載體,通過開展系列特點鮮明的主題實踐活動,進一步深化和豐富責任區實踐形式和活動內容,努力為黨員發揮作用、保持先進性、服務群眾搭建平臺,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注入生機與活力。
開展『黨員+農戶』活動,推動畜牧經濟發展。興安鄉興安村建立了黨員乾部與『養殖戶』結對幫扶工作機制,制定和落實了黨員乾部發展畜牧業目標考核責任制,黨員乾部積極為所幫扶的養殖戶提供資金、信息、技術、購銷等系列化服務。該村12名黨員為8個責任區的農戶協調養殖業貸款22萬元,發展黃牛33頭,山綿羊900多只。在擴大養殖規模的同時,黨支部積極向上爭取資金6.8萬元,興建了全鄉第一個畜牧站,並引進畜牧專業技術人纔在村裡安家落戶,為全村乃至全鄉廣大養殖戶在防疫滅病、良種繁育等方面提供了人纔保障。
開展『學典型、爭做致富帶頭人』活動,加快特色經濟發展。興安鄉各村黨支部以『三個代表』責任區為載體,從群眾最急、最盼、最難的事做起,組織致富能手向黨員和群眾傳授致富經驗和實用技術,使先進性教育活動更貼近黨員和群眾的實際。舟山村黨支部黨員在對責任區農戶進行走訪時,得知貧困農民金永剛善長食用菌栽培技術,便決定幫助他發展食用菌。在幫扶過程中支部為他爭取資金2000元,打了一眼灌溉井,同時還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為其批建廠房擴大規模。目前金永剛食用菌栽培規模已達到地栽木耳20000袋、人工鮮猴頭8000袋,僅此一項年收入近8萬元。辰清河村支部黨員乾部積極為養蜂農民孫士成提供資金、技術和放養場所,使其逐步擴大規模,現在已發展到300多箱,年創產值近20萬元。在『三個代表』責任區活動中,通過有效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雙帶』作用,有力推動了本鄉特色經濟的發展。
開展『建設美好家園』活動,努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針對農民群眾反映的行路難、吃水難、就醫難、收視難等一系列熱點難點問題,興安鄉在各村積極開展『建設美好家園』活動,有效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豐山村、辰清河村、興龍山村三個村黨支部針對本村農田路坑窪不平、雨天泥濘難行的問題,在爭取修建24.9公裡的通村路項目後,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修築農田路25公裡,解決了群眾出行、種田、秋收等難題。鍾山村、興龍山村2個村的村民長期飲用地表水,影響村民身體健康的問題,村黨支部積極向水利、計委等部門爭取項目資金28萬元,為村民們打了4眼深水井,使村民們徹底告別了長期飲用地表水的歷史。
開展『帶頭創收』活動,增加農民收入。興安鄉辰清河村、東龍山村、鍾山村等黨支部始終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號召全體黨員要爭做富民強村的領路人、致富增收的帶頭人、聯系群眾的貼心人。這些村的黨員乾部充分利用周邊林場冬季采伐時機,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民80多人上山采伐出勞務掙錢,人均增收近3000元。各村黨支部組織37名農民在5名黨員的帶領下赴大連、哈爾濱等地打工,可創收3萬餘元。
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密切黨群乾群關系。在『兩節』期間,興安鄉黨員乾部積極深入責任區,走訪慰問困難群眾,認真解決他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共結成幫扶對子26個,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71件,為他們送去米面、衣物等物資,價值1.2萬元,密切了黨群乾群關系,讓群眾真正感受到黨的關懷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