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9日電 近日,本專欄對哈爾濱市社區醫療的現狀、社區醫療機構在體制及經營理念上的不盡如人意之處做了連續報道,引起眾多讀者關注。如何能將社區醫療水平提高,真正讓『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成為現實,本報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及相關部門。
通過近日對哈市部分社區的走訪,發現居民不是不願意到社區看病,而是不相信社區的診療水平。那麼如何將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得更好,記者采訪了有關專家。
據哈爾濱市衛生局基層衛生與婦幼保健處處長王民生介紹,目前,哈爾濱市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80個,覆蓋率達到70%,其中114個納入醫療保險定點單位。今年,哈爾濱市將加快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設步伐,推動衛生資源向社區轉移。今年,哈爾濱市衛生局要對城市的衛生資源進行整合,使部分一級、二級醫院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轉型,讓百姓的常見病、多發病不出社區就能治療。
哈爾濱市衛生局已經將全科醫生的培訓工作,列入『十一五』規劃中。王民生處長認為,為合理利用全市衛生資源,減輕群眾就醫負擔,應該鼓勵二、三級醫院的醫生到社區衛生醫療服務機構主持工作,甚至可以嘗試讓大醫院的醫生到社區門診來輪崗,這將提高社區門診的醫療水平和加速雙向轉診制的實行。
哈爾濱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吳群紅副院長認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所提供的診療設施、就診環境、技術水平都關系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發展,社區服務應該有一個准確的定位,這個定位得有賴於多部門的支持,使社區衛生服務真正發揮自己的作用。解決社區衛生服務的問題,光靠衛生局一家是不行的,它關系到很多部門的政策,必須靠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纔能解決。政府應該有一個導向,成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從政府層面來協調勞動保障、發改委、人事局、藥監局等相關部門。鼓勵大醫院的醫生到基層醫院工作,通過雙向選擇,簽訂合同的方式,利用醫生的周末、業餘時間去服務,這個需要衛生局出臺政策,給予一定報酬,讓大醫生到社區衛生服務站給百姓看病形成一種規模,帶動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站要形成規范化的教育,加強全科醫生素質的培養,只有老百姓信賴了,纔能提昇社區診療的地位。
我省有相當一部分二級醫院的設備和人員處於閑置狀態,完全可以通過行政力量和政府力量重新規劃整合,調整現有的醫療資源,使其變成便捷、有效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另一點,到社區看病和到大醫院看病所報銷的比例應該向社區衛生服務站傾斜,只有社會保障制度與社區衛生服務協調起來,纔能保障社區醫療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