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1日電 作為黑龍江省惟一一個國家『948』計劃項目,大豆優良種子資源和先進技術引進與創新項目不僅創造了3年間育成38個新品種,創經濟社會效益125.9億元的驕績,而且由於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縮短了大豆育種年限達五六年。
生產成本高急需技術引進
曾赫赫有名的東北大豆如今正面臨著國外大豆的嚴重衝擊。1996年中國由大豆淨出口國變成了淨進口國,進口大豆量相當於我國大豆的總產。
大豆的大量進口,嚴重衝擊了國內大豆產業的發展,畝效益降低,有些地方種大豆幾乎無利可圖,豆農的積極性受到挫傷。
東北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國內大豆缺乏市場競爭力的原因就在於產量低、生產成本高、脂肪含量低、商品規模小,批量不整齊。
『948』大豆項目首席專家、省農科院大豆所所長劉麗君研究員說,我國雖然有一批高油品種,但由於品種少、推廣面積小、品種適應性、抗病性、豐產性與高產品種比較有很大差距。加之多品種混收、混貯,使商品大豆的含油量較進口大豆低1-2個百分點,而水分高2-3個百分點。企業用國產大豆投入效益低,造成企業不願意買國產大豆。
我國的大豆生產現狀使大豆科研人員認識到,要讓東北大豆風光還在,必須依靠科技大力發展大豆生產,實現優質高效。
劉麗君說,技術引進是自主創新的一個途徑。大豆育種要登上新臺階就要拓寬視野。引進國外材料的目的就是要拓寬東北大豆的遺傳基礎,創造更高產材料。意大利的大豆單產很高,大面積種植平均畝產為200-233公斤,巴西平均畝產也達180公斤,而黑龍江平均畝產纔113公斤左右。差別就出在人家的品種具有很大增產的潛力,節本增效的耕作技術體系和較高的技術到位率。
『我們育成一個品種要十幾年,通過引進,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一些目標性狀的材料,因此必須通過自主創新短時間內改變品種性狀,實現產量、品質、抗病性狀的改變,提高大豆的產量。』劉麗君說,我們現在的大豆品種一般抗一種病,國外的很多品種抗二種病,有的抗三四種病,因此引進國外品種通過多年目標基因聚合累加,自主創新出適宜東北生長的優質高產新品種,縮短育種年限。
改變遺傳基礎育成38個新品種
『948』大豆優良種子資源和先進技術引進與創新項目經過3年努力,成效顯著。通過這個項目,科研人員從世界各國引進了500份資源,通過篩選和自主創新,把多抗品種和高蛋白、高油、超高產品種與東北主栽品種進行親緣比較分析和遺傳改良,已獲得一批重要的親本材料。3年間,科研人員運用國外材料與當地主栽品種雜交、改良創造了一大批特異的中間材料,並育成了38個大豆新品種。這些品種累計種植已達3200多萬畝,其中有8個品種推廣面積已突破100多萬畝,品種推廣3年產生經濟社會效益125.9億元。科研人員興奮地說:『以往黑龍江就有3~4個高油品種。「948」項目就誕生了10個品種;過去高油品種高油親本只有五六份,「948」項目3年就儲備親本40多份,對我省大豆育種來說是重大貢獻。』
人們都知道,農業出成果難,一個品種育成要十幾年,有的科研人員研究一輩子能有一兩個品種已經很不容易。然而大豆『948』項目在如此短的時間獲得這麼多品種,科研人員是克服了重重困難的。作為項目主持人的劉麗君說,技術引進是自主創新的一個捷徑,它不僅可以縮短育種年限,而且由於『遠親』繁殖,品種十分優良。以前育成的大豆品種67%都來自紫花4號等有限的幾個親本,血緣近,可以說是『近親』繁殖,然而引進品種與當地品種結合後表現不凡,不僅抗病而且產量明顯增加。
『948』項目使科研人員的想法變成現實,他們如魚得水,創造了奇跡。項目實施3年,我省2005年大豆種植面積達到6322萬畝,而2002年只有3842萬畝,優質品率也由2002年的43%增加到2005年的80%,農民收入由2002年的人均2045.2元增加到2005年的3200元。『948』項目帶動了大豆產業的發展。
『948』項目搭建起國際合作平臺,更多的技術和項目被引進,大大促進了我省創新能力的提高。更為可貴的是,科研人員把國外的材料帶到南方進行南繁,與當地的品種雜交,創造了3萬多份中間材料,這些材料為『十一五』期間我省大豆新品種選育趕超國際先進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
引進吸收嫁接改良5項種植技術
在引進的材料中,如何避免『水土不服』,讓外來品種生長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省農科院大豆所所長劉麗君談到,巴西的材料拿到中國東北後是不開花的,因此科研人員必須在引進的當年想方設法把材料保存下來,通過各種處理讓材料開花結果。
在引進嫁接改良大豆密植技術時,科研人員也絞盡腦汁,國內種植大豆以壟作為主,國外是平作,原來的機械又不能丟掉,如何把引進的技術『本土化』成為科研人員攻關的關鍵。科研人員在農村一蹲就是五六個月,研究如何『洋為中用』。
在『948』項目實施中,引進了國外5項先進種植技術,根據東北大豆生產特點和農村機械化水平,經過消化吸收創新,現已形成適宜農村、農場的五種窄行密植技術和SB技術,現已應用到生產中。科研人員並沒有滿足現狀,又通過對免耕技術消化吸收嫁接改良形成了5項保護性耕作的種植技術。僅大豆五種類型的密植技術在東北四省推廣面積達1300多萬畝,畝平均單產在160公斤,超過了世界平均單產水平。
『948』項目實施三年,引進、示范了一大批品種,儲備了一大批中間材料。不僅如此,還創立了高油生產技術體系,在保證品種優質、高產的同時又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產品直接進入市場,農民無論在哪種植都能保證高收入,農民戲稱『傻瓜技術』。
鏈接
『948』計劃是由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於1996年開始共同實施的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計劃。『948』計劃要求引進技術必須遵循『以推動農業技術創新、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增強我國農業技術儲備的前沿技術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農林產品質量和效益的先進實用技術為主,以促進結構調整和農業、林業及水利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技術為主』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