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1日電(記者 杜筱) 21日,記者從黑龍江省衛生廳了解到,日前,黑龍江省制定出《黑龍江省新農村建設衛生工作方案》,將采取完善公共衛服務、醫療服務體系等七項措施,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努力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全面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衛生建設。
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疾病預防控制能力
有效控制傳染性疾病和慢性病,逐步提高全省以鄉為單位的五苗接種率,疫情報告快速准確,抓好肝炎、結核、艾滋病等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防治工作。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2006年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57.79%,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提高到55.47%,全力推進億萬農民健康教育行動,提高農民的健康意識,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到2010年,農村婦女的住院分娩率、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三項指標分別達到83%、22.05/10萬、26.28?
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提高醫療救治能力
統籌縣域內衛生資源,逐步形成『體系比較健全、條件比較完善、水平比較可靠、價格比較低廉、反應比較迅速、應用比較方便』的醫療服務體系。實現村級醫療服務規范化,鄉、村衛生管理一體化,縣、鄉醫療服務一體化,縣、鄉、村醫療機構網絡化,把農民的一些常見病、多發病解決在鄉村,並逐步探索在農村實行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建立起雙向轉診、六位一體的新型農村醫療服務模式。
建立衛生人纔培養體系,努力提高鄉村醫療技術水平
堅持每年從在職鄉村醫務人員中招收200人到醫學院校學習,進一步落實村醫拜計劃,全省所有村醫今年全部完成拜師結對子;繼續強化對2萬餘名鄉村醫生的在職培訓,過兩年時間使全省鄉村醫生熟練掌握3000個理論知識點,35項操作技術,辨識18種癥狀,診療98咱常見病。從2006年開始,從培訓人員中選樹100名省級名村醫、50名省級鄉鎮名醫、50名省級鄉鎮衛生院名院長,成為我省農村衛生工作的中堅力量。
建立農民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全面推行大數法則、保大兼小、預防為主、質量效率、利民便民五大方針,積極引導農民參保,力爭2007年覆蓋全省廣大農村,參合率達到85%以上。要在以統籌為主的基礎上兼顧小病,避免因小病誤治或不治拖成大病。千方百計控制醫藥費用,實行因病施治、梯次用藥,推廣中醫適宜技術,為新農合患者提供簡、便、驗、廉的中醫服務,讓農民花最少的錢看好病,減輕農民的醫療負擔。
建立衛生支農體系,促進社會衛生服務公平
深化萬名醫師支農工程,繼續從黑龍江省醫院等14家三級綜合醫院每年抽調70名醫療技術骨乾,組成醫療隊到14個國家重點扶貧縣工作一年,爭取做到派出一支隊伍,帶好一所醫院,服務一方群眾,培訓一批人纔。城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都有幫扶鄉鎮衛生院的任務和義務,通過幫扶,使鄉鎮衛生院的條件有所改善,功能有所提高,醫務人員技術水平有所提高,鄉鎮農民健康素質有所好轉。另外,優先照顧農村醫務人員的職稱晉昇。
建立農村衛生資金保障體系,確保農村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落實好國家下達我省的555所農村鄉鎮衛生院的建設規劃,解決好對沒有納入國家建設規劃的鄉鎮衛生院的建設問題,保障省級幾下負責鄉鎮衛生院的常規設備的投入。突出以農村為重點的衛生工作方針,關於新增衛生事業經費重點要用於農村,用於縣以下比例不低於70%的規定。加大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的推進力度,推進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
健全衛生法制體系,保障農村衛生依法運行
大力整頓農村個體醫療市場,在行醫資格、機構布局、藥品購銷渠道等方面嚴格准入,打擊各種誤導、欺騙患者的行為;規范醫療行為,普遍推行醫療技術診療規范,嚴格醫療技術、服務項目准入審批制度,保證用血安全,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堅決打擊農村游醫藥販,通過宣傳,提高農民識別真偽的能力,通過經常性的監督檢查,依法清理農村醫療衛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