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有產農民工想當城裡人
2006-03-22 09:49:59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於勇瀾 劉鋼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2日電 說他們是農民工,因為他們來自農村;說他們是『有產者』,因為在他們中間,有的人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車子、產業;說他們有新的思維,因為他們已不再是城裡人記憶中的農民:腰別手機向自己的客戶發『名片』,你打一個電話,收廢品的也學會了上門服務;聽說記者要采訪,他們還會跟你要費用。

  說到這兒,你還認為他們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嗎?

  南崗區作為哈爾濱市的中心區,高樓林立、人聲鼎沸。說它繁華,我想不會有人反對。然而,這裡卻保留著一個歷史形成的棚戶區,裡面住著一個特殊群體———一群大多來自外地偏遠農村的農民工。

  繁榮街、花園街、海城街三個社區交會處的棚戶區,至今居住著1800戶居民,這裡沒有集中供熱、上下水,低矮的平房中,95%以上的住戶是來自異鄉的打工者。

  有人稱他們是城市新移民,有人說他們是流動人口,而他們自己說,這裡有他們的親人、朋友、老鄉,他們的工作在這裡,他們的家業在這裡,他們的孩子已經成為這個城市裡的學校的學生了。拉腳、收廢品、乾小活兒,他們是這個城市中的打工者;他們有自己的拉貨車、收廢品車,『我也是這個城市的「有產者」』是發自他們中間的聲音。

  作為這個城市的一分子,他們的生存狀態如何?他們最大的理想是什麼?20日,記者來到他們位於南崗區北京街和馬家溝河附近的居住地,聽他們說出了心裡話。

  第一個

  要采訪費的民工

  看到郭良秋時,他告訴記者,自己只有10分鍾的時間,因為現在活兒好,如果采訪時間長,希望記者能給點兒費用。說實話,這是記者在幾年采訪工作中碰到的第一位要采訪費用的農民工。

  說起自己,郭良秋臉上浮現出自豪的神情。他告訴記者,來哈打工已經8個年頭了,老家在山東菏澤。因為家裡地少,沒錢賺,所以出來打工,除了老婆是老家帶來的,什麼都是在城裡置的,車子、孩子、還有租的房子……

  興奮中,郭良秋講起了他的創業史:一開始當力工;後來學點手藝,作木匠活兒;現在木匠競爭激烈,就在去年買了輛二手貨車,改行『拉腳兒』了。『像我這樣外來農民工改行在海城街一帶拉腳的有一些人,我們稱自己是「有產打工者」。我們每天蹲在海城大市場等活兒,現在是裝修旺季,一天不少賺。』記者問他,有孩子嗎?『都上小學二年級了,以後想要在社會立足,沒知識可不行。』郭良秋認真地說。

  眼看10分鍾就到了,記者提出給適當的費用時,郭良秋紅紅臉,笑了:『你都問我那麼多了,咱們以後就是朋友了,還收啥費。』

  說起未來的理想,郭良秋沈默了一下:啥理想?就是想在哈市真正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能成為真正的哈爾濱人。現在雖說不少掙,每年還能給老家寄點兒錢,但是看到城市裡的高樓大廈,別人都在火熱地買房子,裝修房子,再看看自己住在不到30平方米的棚戶房裡,真想能買個房,哪怕小點兒。

  『還回老家嗎?』郭良秋肯定地告訴記者:『都兩年沒回去了,現在我的鄰居和很多朋友都是老家來的。家裡也不用我擔心,老人有大哥照顧。再說哪有時間回去呀,得拼命賺錢,好早點兒買房。』

  據記者了解,哈爾濱市來自山東菏澤的農民工超過10萬人,他們大都在各裝修市場找活兒乾,郭良秋只是他們中的一個。

  第一個

  上門收廢品的人

  據社區乾部介紹,賈西蘭是他們這兒第一個到居民家上門收廢品的。記者見到賈西蘭時,她正推著公安部門核准的廢品流動車在大院裡攬生意。賈西蘭聽說要采訪,馬上捂嘴笑了起來,『采訪,我有啥可采訪的?我家也住在繁榮街社區,房子是租的,一個月200元,挺好的,農村人能吃苦,冷點兒,熱點兒,都不怕,不像你們城裡人嬌氣。』

  賈西蘭說,不僅是她,哈市80%收廢品的,都是她們安徽渦陽來的。

  這個行當,城市人不願意乾,但是,賈西蘭卻感覺挺好。『現在我們都有「名片」了,一天電話最少響十多次,找到我就去收,一個月也不少掙,1000多塊呢。在哈市有6年了,我挺滿意的。』

  說到這兒,一旁的社區主任告訴記者,賈西蘭有個女孩,剛到哈市時還想生個男孩,社區乾部勸她,男孩女孩都一樣,關鍵是將來如何培養。後來她想通了,還幫著勸其他外來婦女不要當『超生游擊隊』。賈西蘭趕緊補充說,『關鍵是我家那位想通了,既然決定在哈市定居,就要做個真正的城市人。我也得保持個好身材,是不是。』

  第一所

  偏得的民工小學

  繁榮街社區書記告訴記者,在松花江辦事處轄區內,3個社區裡的棚戶區居民中,至少有外來農民工1700戶,他們的孩子上學問題是社區乾部的心頭大事。為了不讓一個農民工的孩子錯過受教育的機會,在社區的努力下,南崗區的海城小學校接收了大量農民工子女就讀,現在,農民工子女已佔該校學生的九成左右。

  來自湖北、收舊門窗的老王說,一開始到哈市打工,最擔心的就是孩子上學問題。可是他沒想到,社區乾部主動上門,幫助他聯系學校、開證明,孩子在海城小學上學了,還免除了全部借讀費。當學校知道孩子是農民工子弟,家裡有些困難時,又減免了很大一部分學費和學雜費。

  據介紹,在街道、社區乾部的努力下,花園街、繁榮街、海城街三個社區交會處棚戶區裡的農民工子女,沒有一個因學費問題耽誤上學。而海城小學校也被農民工們親切地稱為他們的第一所『民工小學』。

  第一個

  說出心中的願望

  經社區乾部聯系,記者來到居住在棚戶區中的十多位農民工家中。他們住的房子大都20多平方米,需燒煤取暖,但是每個小家都很乾淨。

  社區乾部告訴記者,這片棚戶區要拆遷了。說到這裡,湖北老王臉上顯出懮慮。雖說擔心,老王還是向記者表示,『城市在發展,棚戶區拆遷是歷史的必然。不管怎樣,我們一家也要供孩子上大學,要讓孩子有出息,讓他成為真正的城裡人。』在記者采訪的農民工中,老王第一個說出了心中的願望,想必這也是大部分農民工的共同企盼。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