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3日電 靠種地家家蓋起二層樓的小別墅。日前,記者在規劃別致、頗有現代氣派的七臺河市茄子河區宏偉鎮前山村,感受到了現代農業讓黑土地『種』出新農村的神力。
前山村依山傍水,撓力河在村後靜靜地流過。78戶人家的村子並不大,但卻三縱四橫道路通暢,花壇綠樹裝點村容。走進去,右手邊是醒目的前山村規劃圖,分列左右的十排別墅和一個4000平方米的公園,勾勒出前山村的美麗藍圖;左手邊,一字排開的兩列別墅,不時有人進出。『這些都是去年新蓋的,已住進去20家。村裡給每家補貼8萬元;後邊那邊空地開春就動工,到秋,全村78戶就全都住進別墅了。』村支書劉東良驕傲地告訴記者。
前山村也曾捧著金碗要飯吃。『大幫哄』那時,全村37戶人家,只有600畝地,一掛老牛車。村民住的是小馬架,喝的是山溝水,點的是柴油燈,走的是泥漿路。吃糧靠返銷,生活靠救濟,種地靠貸款。由於貧窮,村民上訪告狀成風,全村4名黨員3名輪流當支書,1979年一年就換了三茬村長。
窮則思變。1981年,前山村學習小崗村經驗,早全省3年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結果當年就解決了口糧,摘掉了年年吃返銷的帽子。黨支部趁熱打鐵,從銀行貸款買了一臺東方紅拖拉機,帶領村民開墾荒地。
前山村的騰飛,始於把土地文章做精做細。到上世紀90年代,前山村的耕地已增至7300畝,人均28畝。『廣種薄收』沒兩年,前山人就『醒腔』了:科技纔是第一生產力。於是,請農業專家來講課,黨員乾部帶頭做科技示范,培養有文化的農民當致富能手。玉米大壟覆膜創下第三積溫帶畝產1100多公斤的新紀錄,水稻大棚育苗超稀植技術取得了畝產600公斤的好收成。良種、農機、科技成了前山人種地『三件寶』;同時,他們大搞撓力河治理旱改水工程,退坡還林綠化工程,將傳統農業引向綠色高效之路。幾年間,前山人在土地上的收入就達到了人均5000多元,家家戶戶開始攢下殷厚的家底。
前山村邁向小康,從提出『農業立村、牧業興村、北藥富村』開始。單一種糧食,增收有限度。2000年,前山村幾經考察,引進了波爾山羊、小尾寒羊、絨山羊和奶山羊,購回平貝、龍膽草、穿地龍等多種中藥材種子。立體農業的開發讓前山村的人均收入很快就突破萬元大關,成為全省矚目的富裕村。
如今,住進小樓的前山人又有了新目標———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建設生產銷售一條龍的綠色食品產銷基地。村委會主任李興龍告訴記者,『我們的目標,是爭創人均純收入、居住條件、生活環境、村域經濟四個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