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4日電 過去農民種植專品種糧豆規模小,商品量少,企業無法與生產者對接,優質品種也難以實現優質優價。國家對我省水稻實行全面積補貼後,問題迎刃而解,不僅提高了水稻的種植水平,水稻品質提高了,而且企業主動與農戶簽訂訂單,實施保護價格,以質論價。水稻因品質不同上下差價在0.15-0.20元左右,農企實現雙贏。
我省是率先實施國家良種推廣補貼的省份之一。自2002年首先進行高油大豆良種補貼試點,到2005年4年間,中央和省級財政共投入良種補貼資金11.6億元,全省合計實施良種補貼佔面積9441萬畝。累計增產糧食近25億公斤,商品糧豆品質平均提高—個等級,農民增收近30億元。
為有效放大良種補貼的政策效應,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各地以良種為載體,大力推廣農業先進實用技術,做到了良種與良法結合、農機與農藝結合、示范區與非示范區結合。目前,通過良種補貼項目,成功探索出了專用玉米通透栽培和保護地通透栽培技術、高油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術和優質水稻缽育擺栽超稀植栽培技術,全省三大技術標准化栽培面積已佔三大作物總面積的70%以上。全省糧食專品種率達80%,優質品種率在90%以上。
不僅如此,良種推廣補貼工作還帶出了『副產品』,我省各地通過良補實施摸索出了一套較為成功的管理辦法,初步解決了農業生產中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其深遠意義已超出了其本身。過去,基層乾部想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往往因為農民意見不統一,規模小,不連片,難以實現。國家實施良種推廣補貼政策,既有補貼,又有訂單作保證,結構調整的難度大大降低,農村出現了主動調、競相調的局面。而且區域連片種植,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發揮了大型農機具作用,促進了合理輪作,提高了土地抗御旱澇災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