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他為何贏得這麼多尊敬--聚集"大學生鄉醫"王福寶
2006-03-30 07:29:30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羅敏 蔚然 徐大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30日電 題:他為何贏得這麼多尊敬--聚集『大學生鄉醫』王福寶

  寧安市的沙蘭鎮,如今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一次,不是因為突如其來的洪災,而是因為一個人,一個在普通中彰顯不平凡的人。

  在沙蘭鎮,乃至所屬各個村屯,人們對這個其貌不揚的人都會致以親切的問候,盡管方式不同,但其中那份信任、尊敬與感激之情卻是共同的。是誰,能贏得這樣的尊崇,他是如何做到的,這讓記者感到十分驚訝。

  這個人就是王福寶,沙蘭鎮和盛村村醫。

  13年了,作為和盛村衛生所所長的王福寶,大學畢業後一直紮根鄉村,為父老鄉親們的健康辛勤勞作著。每當聽到『嗚哇、嗚哇』的急救車聲,村民們就都知道,王福寶和他的『120"又該忙起來了,他們對那聲音備覺熟悉和親切。

  王福寶靠自己13年一點一滴的努力,贏得了人們對他的認可與尊敬。

  1993年,當王福寶拿到牡丹江醫學院本科畢業證書回家鄉當村醫時,一度引起『軒然大波』。在學校,他門門功課拔尖;畢業時,牡丹江市一家醫院已經『相中』了他。可就在最後的那一刻,在其他同學都要到城裡大醫院報到的時候,他猶豫了,最終背著當初從家帶來的鋪蓋卷和大學裡積攢的醫學書,悄然回到了村裡。

  其實,王福寶曾經是那樣渴望遠離這個養育了自己的山村。那年,村裡有個孩子得病,因為附近各村沒有一個像樣的醫生,孩子服用了過量藥物導致失聰。這事對王福寶觸動很大,『當時覺得農村太落後了,我一定得想辦法走出去。』

  然而,幾年的大學生涯,尤其是選擇了從醫之路後,王福寶的思想漸漸改變了。每次放假回鄉,當看到900多戶、 4000餘人的村子沒一個像樣的衛生所,沒一個能看明白病的大夫,看到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還要顛簸20多裡去鎮上看時,他心中隱隱有一種說不出的痛,一種責任感漸漸昇起,並最終促使他踏上了返鄉之路。

  回顧13年的鄉醫經歷,王福寶說:『這裡條件固然比不上城裡,但那的4000口人需要我,在這裡工作生活,我感到快樂和充實。』

  王福寶的想法得到了女朋友侯傑的支持。回村那年,他們結了婚,婚禮辦得十分朴素,連個結婚照都沒有,他們把結婚的錢全都用到為衛生所租房子、買藥了。

  從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這不能再少的『家當』開始,到如今擁有口腔牙鑽機、洗胃機、氧氣桶、B超機、x光機、急救車這些鎮衛生院都未必具備的設施,從村民買藥都信不過,不到他的診所,到如今的門庭若市,王福寶的病人已由和盛村輻射到周邊12個村屯。從父老鄉親們一點一滴地對自己認可的過程中,王福寶切身感受到了創業的艱辛和成功的喜悅。

  王福寶記憶中最難忘的一件事,是當年一個村民得了出血熱,連看了幾家醫院都當感冒治,結果病情越來越嚴重,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最後病人家屬把王福寶請去了。經診斷,他發現這個病人的病狀和感冒並不相同,當機立斷要求馬上給病人轉院治療,當最終病人得到確診保住生命時,王福寶也在鄉親們的贊賞中得到了認可。

  13年來,為實現『常見病、多發病不出村』的目標,王福寶每年都把省吃儉用攢下的錢用來添置醫療設施,幾年中他在這方面的投入已近10萬元。他的小診所開通了兩部電話,一部接聽大家的健康諮詢,一部是急診求助電話。在鄉親們眼中,當年的小診所已經變成了『大醫院』。

  豐富了醫療設施,他又在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上下功夫。他要求包括妻子在內的衛生所3名成員,每年都要輪流出去學習,長則3個月、短則1周,期間的學習費用和基本生活費都由他承擔。『為了不落伍,為了給鄉親們看好病,這點兒錢花得值』,王福寶說。

  要讓村裡人也能享受同城裡人一樣的醫療待遇,王福寶用誠心、愛心和行動,贏得了百姓的信任。誰家做了好吃的,首先想著他;誰家有了難事,總樂意和他商量;誰家裡人有病,有他到場心裡就踏實了。粘團子、凍餃子、秋木耳、山蘑菇,在衛生所外的窗臺上,常常堆著大家送來的『土特產』。

  實現了人生價值的王福寶,覺得自己格外幸福。『雖然我選擇了農村,但與留在城裡的同學比,我是「富有」的。我不僅得到了一定經濟效益,更擁有了鄉親們的尊敬和信賴。走在村裡,他們雖然給我的只是一個招呼、一個手勢,但對我而言得到的卻是莫大的肯定和信任。』

  幸福的王福寶,也成了這片土地上最受敬重的人。

責任編輯: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