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秀林對長營村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
東北網1月18日電 題:他的心裡只有眾鄉親——記尚志市一面坡鎮長營村黨總支書記張秀林(上)
東北網記者 高長利
30餘年滄桑巨變,1973年,年僅23歲的張秀林從尚志市一面坡鎮裡調到長營村任黨支部書記。當時,長營村欠外債高達17萬元,村民們連吃飯都成問題。2005年底,長營村已擁有企業28家,集體固定資產達到1.2億元,全村人均收入6860元。村民們把這一切都歸功於好支書——張秀林。
張秀林常說,作為一名黨員,就要帶領著鄉親們共同致富。
1973年,張秀林調任長營村黨支部書記。那時,長營村是全公社有名的『三靠村』——『花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吃糧靠返銷』。村上還欠著17萬元的外債。17萬!在當年那可是個天文數字啊!有的村民家連吃飯都成問題。剛當支部書記那會兒,張秀林天天都在想,怎樣纔能讓村民們填飽肚子。他想,咱是黨員,既然當上村支部書記,就不能讓全村老少爺們寒心,就一定得帶領大家闖出一條活路來。
人多地少,一直讓長營村的老百姓頭疼。在人均不足1.5畝的耕地上刨食的農民,拼死拼活乾上一年,也不夠糊口的。光靠地吃飯是不行了。怎麼辦?偶然的一天,張秀林看到村裡『趴窩』的『東方紅』,不禁靈機一動,對了,搞副業、跑運輸、掙外財!
說乾就乾,第二天,幾個村乾部湊了600元錢,把『趴窩』的拖拉機修好了。車修好了,可拖車和柴油還是沒有著落。怎麼辦?情急之下,張秀林想起了鎮上的勞教所和石油公司的加油站,就上那兒去借,可人家說啥也不借不賒。那幾天,張秀林天天泡在這兩個單位,一遍遍向他們介紹村上的困難和自己的打算。他的誠懇、憨厚和為村民辦事的勁頭,終於打動了這兩家單位的領導。就這樣,張秀林給村上賒回了一臺拖車和兩噸柴油。
東西整全了,張秀林帶領倆兒司機進山運木材。北方的冬天嘎嘎冷,零下三十多度,人只要出了屋,再厚的棉衣也立馬打透。為了能讓司機穿得暖和些,張秀林咬牙花了120元買了兩件『老羊皮襖』給他們穿,自己卻沒捨得買。為節約開支,張秀林他們吃了一冬的窩頭和土豆。這一冬,張秀林為村裡掙回了一萬八千元錢。回村那天,鄉親們像迎接凱旋的英雄一樣歡迎他們。
第二年,他們用掙來的錢又買了一臺機車,收入也跟著翻了一番。打那兒以後,長營村嘗到了搞副業的甜頭。幾年間,相繼組建了運輸隊,辦起了制釘廠、制篩廠、機修廠,外債還上了不說,賬面上還有了六位數的存款。
村上運輸隊建起來後,又有一些農民也想搞運輸,但他們一沒錢,二沒技術,三沒有膽量。為了引導農戶走上這條致富路,張秀林帶頭搞起了運輸,不到一年就掙回了買車的本錢。他的做法十分奏效,轉過年,村上就有許多家要買車。在張秀林的幫助下,村裡的張木匠從合作基金會貸款買了車。那陣子,張秀林成了張木匠的影子,選車、辦手續、聯系活兒,全幫著張羅。幾年來,張木匠經營的車輛從手扶到寧波、從寧波到東風141、六平柴,如今又換了兩輛價值40多萬元『前4後10』的大型貨車,運輸年收入40多萬元,家裡有了近百萬元的固定資產。
現在,長營村運輸戶已增加到66戶。為了加強對這些運輸戶的管理,避免惡性競爭,張秀林把全村66戶運輸戶組織在一起,成立了運輸協會,由協會實行統一配貨,統一結算服務。這一做法極大地方便了運輸戶,也給長營村的個體運輸業注入了勃勃生機。從那以後,張秀林忙協調、忙指揮,修車、抬車、拖車……去雞西,跑遼寧,進山東,到上海,闖內蒙,一乾就是幾天、十幾天。近百臺車,臺臺都連著張秀林的心。無論冬夏,無論誰家,只要車有問題,第一個找的就是張秀林。他到場了,大家心中就有了底兒。
1986年,經過13年的艱苦奮斗,長營村告別了貧窮,家底也逐漸厚實起來了。然而,帶領鄉親們從貧困中走過來的張秀林沒有滿足,仍想方設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這一年,借農村改革之機,張秀林用村裡的多年積累做為底金成立了合作基金會,為擴大生產的農戶解決資金問題。
為了增強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後勁,1993年,長營村在遼寧營口?魚圈經濟開發區投資20萬元買下了一處500多平方米的廠房和幾千平方米的廠區,先後辦起了冰點廠、植物油廠、飲品廠。現在,這處廠房僅房產一項就可增值100多萬元。
省公路三處要經過一面坡修建301國道。張秀林當時正在外地,聽到這個信兒,連夜往回趕,直奔省公路三處,要求同他們合作。張秀林主動把村辦公室低價租給了他們,村乾部到外面租房辦公。這一舉動感動了省公路三處的同志,他們答應把12公裡的土石方承包給長營村。村上從此組建了工程車隊。修建301國道,工程車隊每年為村裡掙回來200多萬元。後來,張秀林又在許多項目中承包工程。通過修路,工程車隊每年都為長營村增加200多萬元的收入。
企業搞好了,集體收入增加了,長營村又把這些錢回補到農業生產上。長營村是一面坡鎮鎮內村,地少人多。地不夠種,怎麼辦?張秀林又想了一招——『填坑造田』。1994年,長營村開始在濱綏鐵路線旁填坑造田。先後用了13年時間8萬多個勞動日,共投資700多萬元,動用土方350萬立方米,填造了1280畝水稻田,等於又增加一個長營村的耕地面積。2001年,村裡與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市種籽公司、東北農大合作,聘請農大教授成立了哈爾濱長營水稻高新技術研究所,把這片地全部種上優質稻,作為種籽基地。2005年,張秀林『硬造』出來的這塊地生產水稻良種100萬斤,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達100萬元。張秀林真正把這當作了驕傲,『這1280畝耕地花費了我們長營村老百姓太多的心血,相當於13年時光再造一個長營村。它將為我們長營帶來取之不盡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