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3日電 克山縣北聯鎮新興村一向『不顯山,不露水』,但近年來,這個村卻『火』了起來。這一切,都緣於該村土地集約化經營的實施和農機作業合作社的組建。
自2002年以來,新興村農民把1.3萬畝土地租給村集體耕種,自己坐享『紅利』;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騰出時間從事畜牧業生產,外出務工賺錢;免除中小學生學雜費,村民用水免費,蓋房給補貼;村容村貌統一規劃,鋪設水泥路面1500延長米,安裝了新型路燈……
『反租倒包』:490個鮮紅的手印按下之後
新興村由原興發村和西新村合並而成。剛剛並村的時候,新興村集體債務290多萬元,農民增收緩慢,是當時全縣有名的貧困村。
『守著這麼好的土地,說什麼也要讓老百姓富起來,』走上村黨支部書記崗位不久的宋金貴苦苦思索著。通過調查,他們發現,村裡會侍弄耕地的農戶僅有30%%,維持收支平衡的農戶佔50%%,20%%的農戶因為不會種地,乾一年賠一年。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雖然能解決溫飽,但實現不了富裕,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2003年6月,新興村借省政府投入該村100萬元大型農機具實施農機合作化試點的契機,進行『反租倒包』的嘗試。也就是在農民自願的前提下,把農戶手中的土地經營權有償轉讓給村裡,由村集體進行統一種植,實行土地集約化經營。
這年,全村490戶農民按下了鮮紅的手印,與村裡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根據當時的價格,每畝每年付給農民土地流轉金160元(比農民自發流轉土地的市場價格高出二三十元),把他們的1.3萬畝耕地轉包給了村集體經營。
這1.3萬畝耕地連片作業後,僅取消戶與戶之間作為地界的『塹溝』就達到1800多條,新增土地600多畝,年增收20多萬元。
為了讓1.3萬畝土地產生更大的效益,在專家的指導下,他們把全村的土地分成三個區域,成立三個土地經營公司。引入競爭機制,給每個經營公司定指標、定效益、定責任、定獎懲,並且把每個公司的負責人、副經理及會計的工資、土地作為風險抵押金,將工作績效同個人的實際收益緊密地掛鉤。這樣一來,三個土地經營公司都互相摽起勁兒來,全身心地投入到土地集約化經營中來。
當年秋收時,村裡建的6000畝大豆良種繁育基地,畝產大豆最高達185公斤。2004年村裡僅種地一項純效益就達132萬元,人均收入達到3870元。
2005年,該村的『地價』增至185元,仍高出農民自發土地流轉價二三十元,農民人均收入也猛增到4260元,連年登臺階。
農機合作化:1100人耕種的土地現在33個人種
新興村農機作業合作社的誕生,得益於近兩年政府對農業的投入。
2003年,新興村成為全省18個農機合作社試點村之一,獲得了省政府無償投入的價值100萬元的大型農機具。
起初他們就確立了『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營理念,組建起農機作業合作社。他們把省裡無償投入的100萬元的大型農機具,分解成股份劃分到農民手中。農機作業合作社就成為了村集體和村民共同擁有的股份制公司。
原來,490戶的1.3萬畝耕地由1100名勞動力耕種。現在,新興村33個人管理、經營著28臺套大型配套農業機械,承擔了全村的整地、統種、統管、統收,實現了連續三年農業的豐產豐收。大機械、大農業在這裡越發顯示著巨大的威力,農業機械化,正在使新興村走上一條快速發展壯大的道路。
經過一個生產周期的運作,農機作業合作社初戰告捷,2003年合作社實現收入75萬元,純收入24萬元,每股分紅4.30元,實現了當年組建,當年盈利的目標。2004年合作社收入實現了152萬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說起這些,合作社經理韓耀軍自豪的心情溢於言表:『合作社成立到現在,固定資產由原來的100萬元增加到240多萬元,作業收入也迅速攀昇,2005年純收入155萬,外出跨區作業還收入了52.8萬元,農民的分紅還會有一個大增長。』
富餘農民:出勞務搞畜牧各展其長
記者在新興村采訪期間發現,村裡村外看不到青壯年勞力。村黨支部副書記張春堂笑著解釋說,大部分農民把土地都包給了村裡,他們一年四季在外面打工。
『地不用自己種了,還能夠拿到「紅利」,出去乾點活,那都是「偏得」』。剛從大連打工回來探親的孟慶德開心地告訴記者。孟慶德在大連一家建築工地打工,去年掙了8000元,加上地租、合作社的分紅,他這年有1萬多元進賬。和孟慶德一樣,新興村在長沙、沈陽等地打工的村民有1280人,佔全村人口的54%%,每人平均創收6000~8000元,2005年全村勞務收入實現700多萬元。
幾年來,新興村立足本地實際,確定了『就地轉移為主、外埠轉移為輔』的勞動力轉移工作思路。
要想就地轉移,必須提供就業崗位。農機合作社安置駕駛員、修理工16人,土地集約化經營後,每年村裡需要務工人員達到100多人。按照每人每天30元計算,一年下來,給村裡打工的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600多元。2004年5月,新興村與鑫鵬牧業簽訂協議,由村裡提供場所和5名飼養人員,鑫鵬牧業提供仔豬、飼料和防疫技術人員,建立了飼養量1000頭的生豬養殖場。僅3個月的時間,每名農民飼養員就賺得5000元。為了使每年近350噸碎大豆增值,村裡還建起了一個油坊,安置20名勞動力就業。2005年7月,大慶萬壽菊公司在新興村投資800萬元興建了萬壽菊初加工基地,投產後將有80名村民找到工作崗位。
要向外輸出勞動力,必須強化服務、提供信息,不能讓農民在外瞎闖。新興村2002年成立了勞動力轉移辦公室,負責為外出務工人員聯系技術培訓、務工單位,並提供維權服務,給村民們外出創業提供了極大方便。
對年紀偏大、不方便外出的農民,新興村也沒有放手不管,而是根據每戶各自的實際情況,幫助搞起了養殖業。在養牛大戶宋繼武家的牛場裡,40多頭黃牛個個膘肥體壯,今年62歲的老宋告訴記者,他把家裡的45畝土地全部轉包給了村裡,年紀大了,不能外出了,村裡就幫助他搞起了養牛,去年出欄黃牛85頭,純收入6萬多。
現在,新興村養牛戶達到30戶,養豬大戶21戶,養雞戶達到100多戶。有50多戶利用與北聯鎮鄰近的優勢,搞起了小百貨批發,生意紅紅火火。2005年,全村畜牧業收入達到466萬元,佔農業總收入的32.3%。
發展成果大家共享文明之風村中蕩漾
走進新興村,環境整潔,到處呈現出富裕、文明、和諧、民主的喜人景象。
對全村進行了統一規劃:彎路取直,鋪設了1500延長米的水泥路面,安裝了20盞路燈,疏浚了排水溝、栽上了行道樹,一改往日的髒、亂、差。為了減輕村民的負擔,新興村實行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對新建磚房的村民每戶提供5000元的資助;全村學生從小學到初中,村裡承擔所有學費,對考上大學的學生村裡還給予2000元的獎勵;全村所有村民用水全部免收水費。100%農民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給每戶農民買了家庭財產保險,還為外出打工的村民買了人身意外險。
幾年來,新興村投入30多萬元修建村衛生所、村民活動室、圖書室,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4%,電話入戶率達54%,房屋磚瓦化達67%。
2003年以來,新興村黨支部被克山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標兵』,被齊齊哈爾市評為『市級科技示范村』,被省確立為省種子專業村。村黨支部書記宋金貴先後被評為『黑龍江省勞動模范』、『省級農村青年星火科技帶頭人』,2005年5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面對新農村建設藍圖,宋金貴激情滿懷:『今年全村收入將達到600萬元,村裡還要建設幾家工廠,讓鄉親們成為新式農民,把新興村建設成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