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5日電(記者 高長利) 七臺河市在第三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整改提高階段,著力實施『強村富民』工程,切實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
謀思路促鄉村富。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目標,全市農村各級黨組織重新審視縣情、鄉情、村情,從實際出發制定了發展經濟、致富群眾的新目標、新思路。倭肯鎮興勝村針對人口多、耕地面積少的實際,提出了『使烤煙、甜菜、甜瓜種植面積達到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實現經濟作物富村』的發展思路;新興區紅光村黨支部,針對地處城郊,煤炭資源豐富等實際,制定了『辦好村企、輸出勞務、發展棚室、大上畜牧』的發展思路。目前,全市17個鄉鎮、220個行政村都已制定了符合實際的發展規劃。
做示范帶農民乾。為提高廣大農民的致富本領,全市共下派了1195名涉農乾部,與農戶結成幫扶對子,定期深入農戶,指導農民發展生產。實施了『培一扶十植百』工程,在每一個村培育一個示范戶,扶持10個重點戶,指導100個農戶,開展『1戶領著10戶乾』活動,實現先進實用技術入戶率達90%,促進農民生產技術的提昇。同時,該市充分發揮『雙培工程』培養出的黨員致富能手的示范帶頭作用,選出1000名黨員致富能手為群眾做示范,帶頭推廣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引進新項目,較好地解決了農民想富沒思路、不敢闖的問題。
破瓶頸農民增收。七臺河市著力破解農產品銷售難題,引進了山東藍裕集團,投資1000萬元建成了年加工禽類800萬只、生豬50萬頭的畜牧加工企業,與戶農戶簽訂了收購合同,解決了畜禽產品銷售難題。引進了萬霖玉米公司,年生產超精玉米粉50000噸,可簽署訂單10萬畝。組織農村黨員領辦創辦各類協會417個,經濟聯合體374個,其他各類中介組織261個,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中的技術、資金、銷售等難題7963個,落實農業綜合生產實用技術39項、新成果33項,落實標准化示范區26.5萬畝,落實畜牧小區81個,進一步促進了農民致富增收步伐。
辦實事農民受益。七臺河市明確責任,強化措施,認真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吃水、用電、行路、入學等問題,讓群眾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整改效果。為解決部分村屯農民吃水難、居住難等問題,投資50多萬元,改造了農村老化自來水管網2000多米,幫助7個村新打了機井,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為5285戶農民改善了居住條件,新建改建廁所451個、農民浴池93個;新建和維修中小學校捨17487平方米,建成農村中學生實驗培訓基地4個,為農村中小學購買桌椅、電腦等設備1000多臺套,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的教育教學條件;先後投入資金508萬元,改擴建鄉鎮衛生院1520平方米,制定出臺了農民就醫的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大了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先後投入100萬元,新建了39個具有獨立功能的農村文化廣場和村級文化活動室,進一步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針對群眾反映較為普遍的社會治安問題,開展了『平安七臺河』創建活動,組織各村黨員劃片負責,黨員乾部輪流站崗巡邏,確保了群眾人身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