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7日電 在齊齊哈爾市建華區的一些村屯,農民滿60歲之後像城市人一樣按月領養老金,已經是平常事。據不完全統計,全區7個村屯每年從集體經濟收入中拿出16.97萬元,為613名農民發放養老金。
建華區農民領養老金得益於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紅光村過去是出了名的窮村。如今,村裡在發展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同時,還辦起了運輸業,商服業和其他村辦企業,並利用村裡交通便利的優勢吸引外來投資興辦企業。為吸引城市人到村裡旅游度假,村裡還利用廢棄地建造多處環境幽雅的垂釣坊,集體積累和經濟收益一年比一年好。黎明村根據地域優勢和本村的自然環境,相繼開辦了三個規模較大的磚廠,不僅轉移部分農村勞動力,而且集體收入也在逐年增加,農民的生活逐步富裕起來。
隨著各村屯的集體積累日見雄厚,為了反哺農民,各個村屯紛紛設定了不同的養老金標准。
不完全統計,建華區7個村屯每年要從集體經濟收入中拿出16.97萬元為613名農民發放養老金。目前,黎明村有150名60歲以上的老人,按月到村委會領取養老金。養老金領取金額各村不等,多則月領900多元,少至20~30元。
采訪中,61歲的黎明村村民賀國臣老人在村老年活動室一邊玩牌一邊對記者說,俺們農民不比你們城裡人差,村裡發的養老金足夠俺們過晚年的。
農民們自從有了固定的養老金,思想觀念發生了轉變。現在全區有900多戶農民主動放棄二胎指標。2005年,建華區有400戶農民領取了獨生子女證。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