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3日電 國家老工業基地哈爾濱市,前一段時間遇上了兩個看似不相乾的難題。一是藍領技工奇缺,亟需籌建一所標准的技師學院,可沒錢投入;另一難題是,陷入困境很長時間的國企自行車廠,3000多名職工亟待安置,同樣缺錢。
這個市靈機一動,何不將學校搬進企業呢?結果,學校有了無比真實的實訓基地,下崗職工有望重新上崗,甚至還能當上講師。負負得正,兩個包袱瞬間變成了財富,哈爾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王莉說,這為老工業基地發展新職業教育和困難企業脫困提供了新的思路。
工人技師供不應求
近年來,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推進,當地對工人技師的需求陡然增加,出現了技工斷檔的現象。因供不應求,像焊接等技術崗位的薪酬甚至超過了企業高管人員。
當地頗有名氣的黑龍江商業高級技工學校,畢業生更是供不應求。哈爾濱市勞動部門決定在這家學校的基礎上,合並其他學校創建全省第一所技師學院,但算了一下,總投入將達4億元,上哪找這筆錢呢?
這所學校的校長朱榮新說:『畢業生之所以這樣受歡迎,與學校近年來探索的新職教模式有關,即從過去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實踐培訓為中心。其實,擴建為學院還有比找錢更難的事,那就是建設能容納大量學生的實訓基地,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國企改革陷入僵局
與此同時,在哈爾濱的另一端,有一家國企也在困頓中掙紮著。哈爾濱自行車工業公司始建於1958年,屬國有中型企業,當年生產的孔雀牌自行車,曾多次榮獲省優、部優產品稱號。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產品成本高、機制不靈活等問題暴露無遺,生產逐步萎縮直至停產。3000多名在職和離退休職工生計成了問題。哈爾濱市有關部門為此沒少想辦法,但一直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哈市改革出新招
一邊是學院亟需實訓基地、師資和擴大規模,一邊是好端端的生產線晾著,職工們吵著要工作。幾經調研,哈爾濱市委書記杜宇新想到了一條新穎的解決辦法,由學校來兼並企業,把企業建成學校,選優秀的產業工人來擔任實訓教師。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的確是堪稱神來之筆。朱榮新校長說:『我帶著師生到工廠一看,真是眼前一亮,寬大的廠房,完整的機械加工生產線,甚至只要一送電就能馬上開動起來。上哪裡去找這樣「真槍實彈」的實訓基地?設備雖然已算不上先進了,但足以「生產」出優秀的產業技工了。另外一打聽,許多位當年的生產能手甚至勞動模范還都在,又上哪能請到這麼優秀的教師呢?』
工人師傅拍手叫好
而自行車廠的工人師傅們,也對這一決定十分認同。在職代會上,新的決定以85%的支持率高票通過。該公司的『留守經理』張耘和說:『前一段還有一位開發商看上了工廠這塊地,說等到規劃中的三環路修起來再倒賣出去賺錢。可好端端的一個老廠就這樣賣了地、賣了廢鐵,別說我們感情上接受不了,工人師傅們也不會答應。』
已下崗許久的工人們似乎已迫不及待。原總工程師莊樹凱說,『前一段南方一家企業找上門來,出高價要求加工一種精密零件,精度不能差一根頭發絲,可是就是找不到那麼多技工。我是師傅帶的最後一個徒弟,我今年都50多歲了,再不抓緊培養,將來的車床誰開?』而鍛壓能手李亞學,已經報名讀起了EMBA課程,為將來上講臺開始做准備。
據哈爾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王莉介紹,哈爾濱技師學院開展職前培訓、在職培訓和學位後職業技能培訓,同時這個市還創辦了針對下崗職工的技能培訓鑒定基地。面對全市每年新增40萬人的就業壓力,面對東北振興亟需的產業技工的需求動力,大家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