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蘇友協
父親最後的『根據地』
13日中午,當記者在東北農大家5棟屬樓裡見到李兆麟的兒子李玉時,老人正在翻看某雜志社剛剛郵寄過來的、描寫李兆麟將軍在黑河戰斗史的一篇文章。老人逐字逐句地研讀每一個字每一段話,看著那些跳躍在白紙上的黑色文字,李玉感慨萬千。
李玉說,父親的老家在遼寧遼陽地區,自從離開家鄉參加革命,李兆麟便與家人失去了聯系,長達10多年之久。後來,馮仲雲(東北抗聯著名將領,解放戰爭期間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經過多方打聽得知,李兆麟的妻兒還在遼陽,便派人去遼陽把李玉接到了沈陽。李玉抵達沈陽後,馮仲雲告訴他:『你父親就在哈爾濱,我送你過去和你父親團聚。』就這樣,當年已經17歲的李玉在馮仲雲的幫助下,在1945年末與分別10多年的父親團聚了。然而好景不長,哈爾濱局勢緊張,李兆麟不得不把兒子送回遼陽老家。他讓李玉在離開哈爾濱之前,到中蘇友協取一張證明,上面用俄文寫明李玉是中蘇友協的工作人員,赴沈陽辦事。在父親的保護下,李玉順利地回到了老家,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別竟是永遠。
李玉說,當年,李兆麟在中蘇友好協會工作期間,正是國共兩黨重慶談判後的停戰階段。由於特殊環境下的工作,經常與國民黨的上層人物打交道。他時時無情地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破壞和平、撕毀停戰協議的陰謀,敵人對他又怕又恨。為了謀害他,在中蘇友協門前曾發生過國民黨特務錯把李鈞當成李兆麟殺害的『李鈞事件』。為了李兆麟的安全,同志們經常告戒他要提高警惕,李兆麟卻把個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堅強地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斗爭,直到最後被暗殺。
李玉說,1945年的那次團聚,他在哈爾濱住了幾個月,但每天與父親真正相處的時間卻很短。父親每天天不亮就去中蘇友協工作,晚上要到深夜纔能回來,很多時候連晚飯都吃不上。李玉很心疼父親,也很理解父親,他知道父親是在為所有受苦受難的老百姓在奔波忙碌。
東北光復後,李兆麟受黨的派遣到濱江省政府任副主席,住著十分簡陋的舊房間,連張床都沒有。警衛員李桂林同志要去買一張床,李兆麟拍著李桂林的肩膀說:『老百姓還沒有翻身,咱們要艱苦奮斗啊!來,想想辦法看。』李兆麟和警衛員李桂林把兩個舊木箱子一並上邊放一個草墊子說:『這不是挺好嘛,打游擊的時候,我們哪裡睡過這麼好的床啊!』
在李玉家采訪時,室內的簡單朴素讓記者很難想象這就是將軍後代的家。環視李玉的房間,一張雙人床佔據了房間的一半,一張書桌簡陋得讓人無從猜測年代的久遠,屋子裡最多的擺設就是書。李玉認為這麼多年來自己的生活一直都很簡朴主要是受父親的影響。
『在哈爾濱解放後,中蘇友協這個「根據地」有力地支援了東北和全國的解放』,李玉回憶道。在中蘇友協的組織下,哈爾濱的各個紡織廠都加工棉衣、棉帽,送往前線,軍工廠還夜以繼日地生產炮彈,支援戰爭。尤其是李兆麟將軍遇害後,哈爾濱人民一夜之間醒悟了,清醒地認識到了只有共產黨纔能領導人民得解放。於是,哈爾濱的很多青年人紛紛參軍,加入到了解放東北、解放全國的大軍中。
60年後
記者探訪中蘇友協舊地
李玉告訴記者,他只是和父親重逢那天去過一次中蘇友協,由於年代久遠,當時的許多情景已經遺忘。現在年紀大了,腿腳也不好了,他希望記者能替他去中蘇友協的舊址看一看。
13日下午,記者帶著李玉的心願來到了中蘇友好協會的舊址,現在的哈爾濱市委3號樓。從哈爾濱市委正樓的後門走進去,記者一眼就看到了一座與四周中式建築風格迥異的兩層俄式建築,工作人員說:『這就是中蘇友好協會舊址』。
據介紹,這個小樓大約建成於1921年,如今80多年過去了,這個建築已經過多次修葺。粉刷一新的水粉色牆壁和深紅色的窗櫺,已經不見太多過去的印記。但是,站在俄式建築特有的兩米高、一米多寬的樓門前,閉目凝神之間,當年的英雄義士為哈爾濱解放而緊張忙碌的身影仿佛依稀可見。
推開厚重的樓門,一個半螺旋式的樓梯呈現在面前。記者沿樓梯而上,拐角有一扇半落地式的窗戶,這個窗戶約高兩米多、寬一米半左右。記者從窗戶望出去,外面是哈爾濱市委的籃球場,幾棵粗大的樹木矗立在籃球場旁。不知當年忙碌工作之餘的李兆麟將軍是否也曾站在這裡,遠眺天空,思考著革命斗爭的局勢。走上二樓,左轉,是一條20多米長的走廊。走廊的棚頂有4米多高,走在悠長的走廊裡,感覺既空曠又幽靜。走過一間間的辦公室,來到了走廊的盡頭,這裡是這座小樓的另一處樓梯,樓梯呈螺旋形,盤旋而上。
工作人員說,這座樓還有個地下室,裡面有個防空洞。地下室入口的臺階很陡,記者扶著樓梯扶手一步步地數著這些臺階,共有14級,全部是鐵制的。地下室的一側有一個半地下的木門,工作人員說:『這就是防空洞的入口了。』搬走了堵住木門的雜物,打開這扇塵封已久的門,一個幽深黑漆的隧道呈現在眼前。記者拿出手機照明,摸索著走進隧道。隧道有兩米多高,一米多寬,牆壁是水泥砌成的,裡面很乾燥,有的地方已經出現了裂紋。繼續往隧道深處走,七拐八拐之後,記者已經記不住怎麼走過來的了。工作人員說:『這個隧道大概有100多米長,能同時容納400多人在這裡躲避飛機的轟炸。工作人員也說不清楚這個防空洞究竟是哪年建成的,只知道有很多年了。
|
光復後的哈爾濱情況十分復雜,中蘇友協成立正值國共合談時期,不僅積極開展了中蘇友好的宣傳工作,而且在當時特殊的條件下,以合法群眾組織的地位,掩護中共哈爾濱市委開展黨的工作。先後在中蘇友協院內居住及由中蘇友協接待掩護過的我黨乾部達數百人之多。因此中蘇友協成為北滿分局和哈爾濱市委的秘密指揮部,也是掩護我黨乾部的中轉站。1946年4月下旬,為迎接我軍進駐哈爾濱,哈爾濱市委決定以中蘇友協作為我軍裡應外合的潛伏點。中蘇友協在三天內就准備好了120多人的糧食、蔬菜和餐具等。然後,將喬裝進城的我軍戰士及其攜帶的武器妥善安排到中蘇友協院內,為我軍解放哈爾濱做好准備。
中蘇友協成立後,還將愛好文藝的青年組織起來,開展宣傳活動。如成立了『青年文藝宣傳隊』、『音樂協會』、『歌詠合唱隊』,到各處義演『黃河大合唱』、『流亡三部曲』、『露營之歌』等抗戰歌曲。
同時,李兆麟積極開展統戰工作,利用座談會及個別交談等方法,向愛國民主人士宣傳我黨的主張,揭露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廣泛團結了各階層的愛國民主人士和大批進步青年,使之成為我黨我軍的可靠朋友。1946年3月9日,惡毒的敵人殘忍地殺害了在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的李兆麟將軍,他們以為這樣就會搞垮中蘇友協。適得其反,中蘇友協繼承了李兆麟將軍的遺志,更緊密地團結群眾,掀起對敵斗爭的新高潮,成為我黨領導下的一座堅強戰斗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