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6日電 高高的鼻梁,深棕色的眼睛,即使穿上同樣的校服,愛麗絲在中國學生當中仍十分顯眼。今年10歲的俄羅斯小女孩愛麗絲,已經在中國學習、生活了4年多。像愛麗絲這樣來到中國求學的外籍小學生在哈爾濱市還有很多。12日,記者采訪了外國學生較為集中的哈爾濱市動力區文化小學,了解這些小小留學生在哈爾濱的生活。迷戀中國文化來學習
站在文化小學3年1班的教室門口,記者一眼就認出了高個子、白皮膚的俄羅斯女孩愛麗絲。4年的中國生活,這個來自俄羅斯馬加丹市的小姑娘已經可以講一口流利的漢語了。10歲的愛麗絲告訴記者說,自己在俄羅斯的家中有爸爸、媽媽和姥爺。全家4口人都是『中國迷』。自己從小就被中國古典樂器——古箏深深地吸引住了。古箏婉轉的曲調,悠揚的旋律讓人陶醉,然而在俄羅斯卻很難找到可以教授中國古箏的高水平音樂班。6歲的時候,禁不住愛麗絲的軟磨硬泡,父母將她只身送往哈爾濱求學。
年僅6歲的李承奇小朋友來自日本東京。她小的時候曾經和父母一起到中國的北京參觀了一場畫展,一幅幅具有夢幻般色彩和深遠意境的中國畫,至今讓她難以忘懷。也是從那個時候,她一心向往著能來到中國學習。到了上學的年齡,父母便將她送到了中國的哈爾濱。
13歲的元多仁小姑娘來自韓國大邱,她的求學目的是為了學習中國話,學成後好給她的做生意的父母當翻譯。據元多仁介紹,如今在韓國,學習漢語的人特別多。聽說哈爾濱人的普通話說得最好,因此,父母就把他送到了這裡。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外國孩子到哈爾濱求學的主要原因是被中國的文化所吸引。
中國同學率真友好
愛麗絲說她特別喜歡和中國孩子聊天,她認為中國的孩子比較率真而且熱心。她說,自己剛到中國時,一句漢語也不會說,在和文化小學的同學們交流時,經常是誰也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可同學們並沒有因此不理她。大家乾脆發明了圖畫、肢體語言等多種交流方法。就這樣,在連比劃帶畫帶說中,愛麗絲學會了漢語。
說起自己的校園生活,愛麗絲得意地告訴記者說,現在她已經完全和老師、同學們『打成一片』了。一次在學校組織的運動會上,愛麗絲代表班級參加了跳遠比賽,並獲取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為此,學校還特意為她准備了一份特別的獎品,那就是在午餐的時候給她加了一份她的家鄉菜——俄羅斯的紅湯。
正在上小學一年級的韓國小男孩宋承熙因為來哈的時間短,會說的中國話非常有限。在和記者溝通的過程中,其他幾位同樣來自韓國的小留學生幫了不少忙。宋承熙『告訴』記者,由於語言上存在障礙,班主任老師對他格外關照。老師在講課的時候,都會盡量把語速放慢,並且課後都會和他再溝通一次。每次,宋承熙都會用紙上畫出的『對勾』或『叉』來和老師交流。
據哈市文化小學校長劉子昱介紹,自從前些年教育局應一些外國家長的要求,帶他們到文化小學參觀後,就陸續有外國小朋友被家人送來讀書。目前,該校的外國學生已經達到20多人,主要來自俄羅斯、美國、韓國和日本等國家。
中國家庭親情濃郁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些小留學生只身在哈爾濱學習生活期間,都居住在不同的中國家庭裡。
提起張大娘,12歲的韓國女孩孫智惠說,那就是她的中國媽媽。孫智惠來自韓國首爾,5年前,她和她的姐姐一起來到中國,住在亞麻廠附近的一戶中國居民家中。孫智惠告訴記者說,自己的中國家中,除了張大娘夫婦外,還有一個和她們年齡差不多的姐姐,也在文化小學上學。
平時,中國姐姐既是孫智惠姐妹生活的好伙伴、也是她們的漢語老師。姐姐常常教她們正確的漢語發音,還會為她們輔導功課。每到星期天,三個好姐妹都穿上自己漂亮的衣服,集體逛公園。由此,孫智惠姐妹也了解到了不少冰城文化。
說起家中最辛苦的人,孫智惠姐妹異口同聲地說是她們的中國媽媽——張大娘。張大娘每天不僅要為全家人做好一日三餐,還要打掃衛生、洗衣服。張大娘的烹飪手藝,得到了兩姐妹的一致認可。自家蒸的大饅頭、自打的豆漿、香噴噴的東北燉菜……每次都讓姐妹倆吃得興高采烈。
5年中,孫智惠姐妹對中國人的熱情好客感觸良多。張大娘鄰居家中包了包子、餃子,每次都會送過來給她們吃。她們吃著鄰居送來的餃子感受到了中國親人的濃濃情意。
郵件和父母交流
在中國的5年中,孫智惠姐妹每年只能在寒假期間回韓國的家裡一次。孫智惠家中只有她和姐姐兩個孩子,她們來到哈爾濱讀書,盡管生活得很幸福,但有些時候,她和姐姐會十分想念父母。小姐倆就通過電子郵件和父母聯絡。
有些時候,這些外國學生的父母也會為他們寄來一些本國的食品,或是抽出時間前來探望。孫智惠說,每當父母從韓國來哈爾濱時,她和姐姐就給父母當導游,領父母去冰雪大世界看冰燈雪雕、中央大街和太陽島公園游玩。
采訪中,雖然這些小小留學生的中國話說得還不是很流利,每個字的發音也不是很准確。但是,他們那雙清澈透明的雙眸卻散發出無比的幸福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