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黑河耕地適宜大機械的規模作業 農機合作社盡顯威力
2006-04-16 16:51:2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6日電 黑河有耕地1000多萬畝,是麥豆主產區,其中大豆800萬畝,作物品種單一,適宜大機械的規模作業。然而,自1983年以來,長期使用小四輪耕作,黑河大面積土地呈現板結,犁底層淺,抗旱、抗澇能力差,影響農作物生長,嚴重降低糧食產量,直接減少農民的收入。黑河市農機局局長朱運永對記者說:『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發揮大型機械的優勢深松土地,解決土地板結,黑河1000萬畝土地,如果按畝增產50公斤,每年農民就會增加10個億的收入。農機合作社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

  試點探索當年見效

  北安市趙光鎮北勝村是黑河市農機合作社的第一批試點,當年就見了成效。2004年9月22日,北勝村召開了全市秋整地現場會。通過算賬對比,北勝村農機合作社機械深松新技術在全市推廣,以深松為主的科學耕作制在連片整地上搞突破,黑河市當年就完成連片深松整地60萬畝。

  黑河市愛輝區北三家子農機作業合作社2005年9月20日組織1臺佳聯-1048型聯合收割機赴俄羅斯跨國機收大豆,共機收大豆300多公頃,作業收入6萬多元,純收入近4萬元,並簽訂了今年春整地1000公頃的作業協議。愛輝區坤站村農機作業合作社充分利用合作社的大型農機具承包土地400公頃發展農業生產,增加合作社收入,收獲大豆50多萬斤,僅農機作業收入一項就有20多萬元,為全市合作社的發展壯大探索一條新路。

  截至2005年底,黑河市組建的18個農機作業合作社總作業量達到120萬標准畝,總收入達到1300萬元,分紅153萬元,每股平均分紅2元以上。合作社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促進了所在村經濟全面發展。

  三大收益實效惠農

  黑河市重點依托農機大戶、機械化家庭農場、農機聯合體,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農機作業合作社采取自願入股的股份制管理模式,誰入股誰受益,廣泛吸引農民、村集體和社會資本注入,組建多樣化的農機服務組織。他們采取宜鄉則鄉,宜村則村,宜聯則聯的辦法,扶持村集體、農機大戶、社會投資為主體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

  農機合作社成立理事會、監事會,合作社實行統一停放保管、統一管理和作業指揮、統一作業質量和驗收標准、統一作業收費標准和結算、統一油料供應、統一保養和維修驗收標准的『六統一』生產管理辦法,開展各種作業服務。

  農機合作社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一是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全市18個合作社所在的行政村普遍實行了『五統一』的生產模式,即統一落實大豆種植計劃、統一提供大豆良種、統一安排種植地塊、統一落實標准化技術措施、統一進行機械作業。實現了連片種植、連片收獲、連片秋整地。連片作業地塊都在300畝以上,最大的連片作業面積達4500畝,有效地發揮了大型農機具的作用。

  二是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在采取了新的運行機制後,在搶農時,爭積溫,建立土壤水庫,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等方面農民收益頗多,每標准畝不僅節省作業費3~5元,而且使大豆平均每畝增產15公斤以上。18個合作社全年總作業量120萬畝,為農民節省機耕費600多萬元。

  三是促進了勞動力轉移。全市18個組建農機作業合作社的所在村,農民從事畜牧、養殖、加工、運輸和外出打工經商的明顯增多,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據統計,18個試點村共轉移勞動力4453人,佔勞動力總人數的26%,共增加經濟收入1750多萬元。

  三年規劃前景廣闊

  為了進一步擴大農機合作社,黑河市制定了《黑河市組建農機合作社三年規劃》,並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2006~2008年要組建農機合作社154個,分三年完成,其中,2006年全市獲得新建52個農機作業合作社的項目資金支持。其中省財政廳補貼組建44個,利用國家優質糧工程補貼組建2個,省農業開發辦補貼組建6個。

  目前,省財政廳補貼組建的44個合作社和利用國家優質糧工程補貼組建的2個合作社都已完成選型購機工作。46個農機作業合作社共爭取到組建專項資金3200萬元,其中省財政廳投入資金3080萬元,國家優質糧工程投入資金120萬元。同時全市46個新建的農機作業合作社農民自籌資金投入4540萬元。今年,46個農機作業合作社共購買大型農機具731臺,配套農具437臺,大型聯合收割機91臺。購買的農機具將陸續下擺到農機作業合作社,滿足春耕生產的需要。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