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相關專家分析:農村經濟發展仍處於爬坡階段
2006-04-17 05:10:23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17日電 翻開『十五』期間全市統計公報,就能看到全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清晰脈絡,也可以看出『十一五』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農牧產品穩步增長,『主輔』換位應上昇為『農工』換位

  『十五』期間,哈爾濱市農村經濟發展變化最顯著的指標是『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其總產值從2001年的295.4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445.1億元,增加149.7億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由157.8億元,增加到210.8億元,牧業生產總值由123.6億元,增加到199.3億元。

  『農牧』總產值的高速增長,源於農牧產品的高速增長。『十五』期間,全市糧食總產由68.1億公斤,增加到創紀錄的92.54億公斤,年均增長5億公斤。肉類產品由49.5萬噸增長到71.8萬噸,奶類產品由62.3萬噸增長到105.5萬噸。

  市農委副主任楊文月說,『十五』期間,全市農業生產最顯著的成就,是實現了牧業與農業的主輔換位。『十一五』期間,全市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是實現『農工』換位,即農牧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牧產品產值的換位。

  據了解,全國農產品產值與農產加工業產值的平均比率為1:0.8,哈爾濱市平均水平為1:0.2,全市水平最高的雙城市為1:0.6。即便是雙城目前的水平,就創造了足以讓我們欣慰的奇跡:全縣65%的農民從事畜牧業生產,全縣農民收入的65%來自畜牧業生產,全縣財政收入的65%來自農產品加工業的稅收。

  『十五』期間,哈爾濱市建立了規模龐大、門類齊全的農牧產品加工業,為今後實現『農工換位』奠定了堅實基礎。從雙城市10多年發展實踐看,全市實現『農工換位』,必然要經歷一道漫長坎坷的陡坡。

  農民收入受政策影響較大,加強社會保障是農民富裕的關鍵

  農村經濟發展歸根到底,要體現在農民收入和生活改善這兩項指標上。楊文月說,這是『三農』工作的硬道理。

  『十五』期間,全市農民人均收入從2000年的2476.6元,增加到2005年的4006.4元,5年增加1529.8元。如果細分析一下,5年間有兩種現象當注意,前3年增長率分別為5.7%、6.1%和6.0%,增長速度相對緩慢。後兩年分別為23.1%和10.6%,增長速度加快,其主要原因是2004年國家取消農業稅及實行糧食和良種補貼,而且這種政策因素的作用在2005年明顯減弱,比如,2005年農民收入比上年增加383元,人均每天只增加1元多錢。楊文月判斷,如果沒有新的惠農政策出臺,農民收入增加的幅度將趨向百分之六七的『慣性』。

  體現農民收入狀況的另一個指標是農民消費支出。2001年農民人均支出1908元,到2005年這個數據為2261.7元,增加357.7元,5年平均增長70多元。由此可見,農民收入不樂觀,農民生活改善並不理想。

  據統計,2005年全市各類農產品有效灌溉面積為25.9萬公頃,僅佔各類作物播種面積的15.3%,而全市的水稻種植面積就為36.2萬公頃。水田不能全部實現有效灌溉,旱作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也難以改變。

  農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及醫療保障。有關部門統計,2001年全市95%的鄉鎮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45萬人,而這項事關600多萬農村人口老有所養的工作,目前仍處在探索階段。『十五』末期,哈爾濱市只有62.98萬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僅為12.5%。

  楊文月說,哈爾濱市已制定了新農村建設規劃,新時期農村工作要取『十五』之長、補『十五』之短。穩定農業生產,農民收入纔能穩定增長,而穩定農業生產的前提是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農村醫療、養老及教育體系,必然成為農民進一步增加收入、生活進一步改善的新起點。這或許是農民對『十一五』的期待和展望。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