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的稻田裡,去年留下的稻茬粗壯、濃密。
掂著自己改造過的鹽鹼地上收成的玉米,劉剛欣慰地笑。
為把治理鹽鹼地的事業做大,劉剛說可以把自己的房子抵押貸款做投資。
遠處還有大片的鹽鹼地,劉剛覺得那是自己一生奮斗的方向。
東北網4月20日電 省農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王連敏博士評價劉剛是個人改造鹽鹼地成功第一人,擴大種植面積是當務之急,希望有關部門出面支持,推廣劉剛的技術。
劉剛也熱盼著有關部門給予支持,他願意把技術和經驗傳授給生活在鹽鹼地的人們。
肇東種糧大戶劉剛用十年時間,投資百萬,讓600畝鹽鹼地創下畝產千斤奇跡的驚人之舉,2003年12月,本報曾經以《征服鹽鹼地》為題報道過。日前,記者去肇東采訪,決定再拜訪一下這個能人。然而,一見面,這個不到40歲的漢子,竟是滿臉陰雲———
十年撲在鹽鹼灘今朝沒地犯了難
劉剛,肇東昌五鎮農民。在他家的小二樓裡,劉剛先給記者看了一張碟。這是中央電視臺此前采訪他後播出的節目,題目叫做《散盡百萬不後悔》,講述了劉剛征服鹽鹼地的前前後後。
10年前,他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開過酒坊,經營過糧店,搞過運輸,年紀輕輕就擁有了百萬資產。那一年,他去肇州縣興城鎮探親,目睹了生活在鹽鹼地上農民的貧窮和落後:村裡沒有像樣的房子,許多百姓背井離鄉。當時,連片的鹽鹼地造成周邊的低產田也日漸鹼化。劉剛當即拿出12萬元承包了雙井村的600畝鹽鹼地,租期十年。
第一年他投了20萬元,白扔;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土地變黑了,莊稼也長了出來,可一場大水,投入的百萬資金又泡了湯,此時他兜裡只有5元錢了。他沒有灰心,1999年劉剛終於迎來了春天,畝產水稻千斤,年收入20萬元。2003年,劉剛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種糧大戶』。
說起過去的事,劉剛很興奮,可說到眼前,他卻難開口了。『這不,我剛從肇州回來,土地能不能續種,我也沒把握。』
原來,劉剛承包的『鹽鹼地』合同今年到期了,在劉剛的眼裡,這600畝地更像他的孩子,因為這些年他傾注的太多太多。今年,當村裡收回200多畝時,他有些捨不得。
投入百萬得經驗不能推廣心不甘
其實,讓劉剛最難受的還不是因為即將種不上那600畝地,是他改造鹽鹼地的方法不被人相信。
『鹽鹼鹵水硝,誰種誰糟糕。』劉剛到底用的是什麼方法,在鹽鹼地上種出了莊稼呢?
老實巴交的劉剛跟記者說了很多,總結一下他這些年的經驗,可以概括得到這樣一個改造鹽鹼地的方法:首先放水洗地,秸稈還田,深翻地軟化土壤,施用農家肥。其次,用部分硫酸中和鹼,並輔以稻田養魚養鴨,泛活水土。這樣的方法,是一個農民用了十年的時間,投入百萬元的自我積累。
多年來,一直關注劉剛改造鹽鹼地一事的省農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王連敏博士曾這樣評價:『劉剛的這個土辦法是具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可以說他是個人改造鹽鹼地成功的第一人,他能成功,全憑一股子韌勁兒。』
近日,王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再次重復了上述觀點。王博士說,劉剛的成功,主要是他肯於投入,有事業心。對於如何推廣劉剛的技術,王博士認為,擴大種植面積是當務之急。同時,他也為劉剛沒有地可種而著急。他希望有關部門出面支持劉剛,推廣他的技術。
當然,去年也有人看中劉剛的技術,提出投資1000萬幫助劉剛改造鹽鹼地。不過有條件,那就是劉剛的『科技股』只能佔到49%。但對方目的不是幫他改造鹽鹼地,而是有辦法弄到貸款什麼的。見此情景,劉剛拒絕了。
沒地目標難實現熱盼各方攜手乾
從肇東昌五出發,驅車不到40分鍾,就來到了劉剛在肇州租下的鹽鹼地。現在的『鹽鹼地』,已看不到原來的模樣,那是經過10年的改造呈現出的一片黝黑肥沃的良田。備耕時節,給劉剛乾活的農民正忙著往地裡送農家肥。記者看到,劉剛的稻田地裡,去年留下的稻茬粗壯,濃密。而一埂之隔,則是白花花的鹽鹼地。
劉剛的目標是一生改造20萬畝鹽鹼地,他還設想著將來自己要搞一個改造鹽鹼地的研究所,讓更多的人學會治鹼,讓貧窮的人們早日走出困境。
這些年,到他這裡參觀學習的人很多,全省各地都有。他不厭其煩地給他們講解,可是他十年的成果沒有經過整理,只是他的體會和經驗,講給那些農民,他們也很難理解,使用效果難以預料。
了解他的人知道,劉剛這些年治鹼,完全可以說是個人行為,沒有一分的貸款,也沒有得到他人的幫助和支持。這或許是劉剛這些年一直單乾,而不能擴大的結果。劉剛說,到目前還有許多農民認為鹽鹼地不可能變成良田。由於沒有這方面的書籍,劉剛感覺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多年來,劉剛結交了許多治鹼專家,他們給了他一些建議。劉剛醞釀采取市場化的手段,把自己的事業做大做強。
當他了解到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鹽鹼地時,他渾身充滿了力量,也深感廢棄了可惜。劉剛熱盼著有關部門給予支持,他願意把技術和經驗傳授給生活在鹽鹼地的人們,大家一起來改造鹽鹼地,他認為這是一個造福子孫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