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1日電 題:北大荒領跑中國農業現代化
昔日『北大荒』變成了今日『中國大糧倉』。2005年,墾區糧食總產已突破100億公斤,提供優質商品糧90億公斤,糧食商品率達90%。商品糧總量佔黑龍江省的近二分之一,約佔省際間調運商品糧的四分之一。這個商品量可以解決京、津、滬三大直轄市和解放軍三軍官兵一年的口糧。目前的墾區已成為國家抓得住、調得動、費用少、能夠應對突發事件和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的重要糧倉和重要商品糧基地,並計劃於2010年在全國率先實現現代化。
據今天出版的《中國財經報》報道,目前,黑龍江墾區職工人均生產糧食34噸,高於15個發達國家人均生產糧食25噸的水平,大西江農場現代農機裝備試驗區,66名從業人員經營17.6萬畝土地,人均生產糧食高達38萬公斤,已超過美國。
墾區建設用前40年的時間使糧食總產達到50億公斤,又用了10年時間,達到現在的100億公斤。墾區勞動生產率、農機裝備、農業科技水平已走在國內前列。如今的墾區向人們展示的是一幅用良種化、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耕作制度化、栽培模式化編織成的現代農業文明的美麗畫卷。
大馬力橕起與世界比肩的農業勞動生產率
目前,墾區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2%,其中旱田95%,水田88%。特別是近兩年,墾區裝備了107個3-5萬畝的現代化農機裝備試驗區,實施以大馬力農業機械為載體的精確農業,它集衛星定位、自動導航、精量播種、變量施肥於一體,一次完成深松、淺翻、整地、播種、和?、鎮壓等六項作業,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
友誼農場第五管區第二作業站,這裡聚集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農機具。據農場的同志介紹,現在播種、施肥,拖拉機只要到地裡走一趟,一次完成,並且還能根據地塊的高低、土壤肥力和濕度,自動進行變量播種、施肥。起初,人們對這些龐然大物並不認可,有一年播種期春雨連綿,眼看著地就要種不上,可大馬力一上,過去20天的活兒,三五天就結束了。
墾區從開發之初就一直在不停地探索,50多年開發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建設史。我國農機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發生在1978年。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墾區率先引進了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美國迪爾公司生產的農機設備62臺件,在友誼農場五分場二隊進行現代化農業試驗,創造了人均生產10萬公斤糧豆的勞動生產率,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這不僅成為我國農機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起點。1985年,利用澳大利亞政府援建項目和自籌資金,墾區組建了農業航空試驗站,農機化向立體作業延伸。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先後利用世行貸款、補償貿易、加拿大政府貸款等項目,墾區從國外引進和在國內采購了一大批農業機械,基本實現了田間作業生產的機械化。1999年,利用日本政府2億美元貸款項目,引進1萬多臺件各類大型農業機械,實施了『24111』農機裝備工程,即:建設兩個示范區、四個現代化農場,一個旱田規模機械化分局,一百個水田隊、一百個旱田隊。到2000年,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已達80%上。
2004年,為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發展優質糧食產業,墾區開始啟動實施現代農業裝備工程,首先組織實施了53個現代農機裝備試驗區項目,其中投資1.56億元人民幣,引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大馬力拖拉機(180-450馬力)、大型收獲機(250-305馬力)和配套的具有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農機具共計226臺件。5月10日,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在哈爾濱體育會展中心成功地舉辦了『黑龍江墾區現代農業裝備工程啟動儀式』,在墾區內外產生了強烈影響,標志著墾區農機裝備水平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截至目前,墾區擁有農機總動力410.3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2.39萬臺,其中履帶式和輪式約各佔一半,大中型配套具6萬多臺件,大型自走式聯合收獲機8369臺,有農用運輸車4093臺,可進行農業運輸的載重汽車7200臺。排灌動力機械51270臺,鋼骨大棚16.2萬棟,農用飛機30架,作業機場54處。糧食處理中心200座,種子加工廠65個,金屬糧倉1757座。
種了十五六年地的寶泉嶺農場農戶曹喜宏告訴記者,往年1500畝地連翻帶播,少說也得半個月。2004年,農場引進了凱斯375大馬力拖拉機後,他種的地頂多兩天就完活兒。於是,曹喜宏蓋個圈捨,養了500多頭豬,去年賺了6萬塊。像曹喜宏一樣,許多農戶的地讓大馬力侍弄,騰出手來,去養牛養豬。據測算,墾區現有的3300多萬畝耕地,如果全部采用現代化農機裝備,會使目前從事種植業的人員從30多萬人減少到10萬人,甚至5萬人。
標准化演繹工廠化農業
徐一戎,這位被譽為改寫水稻教科書的專家,用畢生精力研究在高寒地區種植高產水稻。已經82歲的他仍活躍在北大荒千裡沃野。他用畢生精力研究出《葉齡診斷栽培技術》、《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栽培》等高寒地區水稻增產新技術,水稻由最初的畝產150公斤躍昇到今天最高達700公斤,創造了寒地地區水稻生產以來沒有的奇跡,其科技成果已在我國遼寧、寧夏、新疆等地推廣。
墾區重點推廣的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技術,是墾區標准化生產最好的印證。水稻葉齡診斷栽培技術就是根據水稻生產的不同階段,控制施水和施肥,過去農民都是插完秧後,灌完一次水後就萬事大吉,而施肥也沒個標准,往往水稻生產前期需肥少時,過度施肥,而到了生長後期,需增加施肥量時卻跟不上了,導致結實不好,產量低。而根據水稻長到不同的葉齡階段,實施分層灌溉和分層施肥,既節約了水和肥,又有效提高了產量和品質。由於墾區全部采用此項技術,據不完全統計,累計推廣面積增效90多億元。
多年來,墾區緊緊依托規模化、機械化和組織化程度高等優勢,將農業標准化應用到農牧業生產各個環節,標准化覆蓋率達100%,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不斷提高。農業標准化已成為墾區現代農業發展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標志。
建立『三全』農業生產標准,曾受到農業部的首肯,也是墾區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重要經驗。一是全作物農業生產標准。制定了種子研發、良種繁育、種子檢測、加工、倉儲和供應,水稻、大豆、玉米、小麥、大麥、經特作物栽培模式和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等20餘種生產操作規程。二是全面積農業生產標准。按照優勢區域布局,在3300萬畝耕地六個積溫帶上,制定了耕作、輪作、施肥、植保、灌溉和良種等全面積的技術標准。三是全過程農業生產標准。針對春播、夏管、秋收等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制定了80餘項農時、機械狀態、從業人員、作業質量、田間作業、田間管理、收獲和農機管理等全過程的生產標准。墾區重點從種子、農藝、農機、畜牧、加工和從業人員素質等幾個基礎環節入手,推進農業標准化的落實。實行全作物、全面積、全過程的標准化作業,實現農作物統一品種、統一播期、統一栽培模式、統一管理措施、統一收獲倉儲的工廠化管理,使墾區糧食產量高、品質好。實施測土配方施肥,保證了施肥量與土壤氮磷鉀含量的科學合理配比;水稻全面實行葉齡管理,人工乾預葉齡生育過程,實施水、肥和植保科學調控,保證水稻安全抽穗和安全成熟,提高了水稻產量和品質,水稻平均畝產高於周邊農村近200公斤。
農業科技貢獻率高於國內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
近年來,墾區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采取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和示范推廣相結合的辦法,在作物優良品種培育、重大病蟲害防治和優質高產綜合配套技術、農業生物技術與實用化研究等領域進行聯合攻關,解決了生產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系列重大的技術難題。
目前,墾區在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良種繁育、模式化栽培、病蟲害防治、節水灌溉、農業航化作業等新技術應用方面居國內領先水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82%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以上,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0多個百分點。通過優良品種和先進栽培技術的采用,墾區水稻畝產達513.6公斤,大豆畝產168公斤,平均增產幅度都在24%以上。特別是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的推廣應用,在北緯45-48度之間,把墾區水稻平均畝產提高到550公斤,近兩年試驗的水稻『兩段育苗』移栽技術把水稻畝產提高到750-800公斤,創造了高寒地水稻單產之最。
墾區龍頭企業群體迅速崛起
『十五』以來,墾區發揮集團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戰略,圍繞油脂、稻米、面粉、麥芽、乳品、肉類、醫藥等主導產業,推進同類農產品加工企業跨系統、跨地區資產重組,培育和壯大了一批大型產業化龍頭企業和企業集團,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目前,已有8家企業被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產業化龍頭企業,九三油脂、北大荒米業、北大荒麥芽已成為國內同行業的領軍企業。糧食加工轉化能力達到近1300萬噸,日處理鮮奶能力1500噸,生豬屠宰能力400萬頭。『北大荒』、『九三』、『完達山』等品牌已經在全國叫響。這些龍頭企業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自身生產組織優勢,以利益聯結為紐帶,上聯市場,下聯基地,不斷完善服務機制,形成了強大的吸納力、輻射力和牽動力,成為引領千家萬戶參與市場競爭的主力軍,推進了農區工業化進程。
目前,九三油脂集團拉動全省2000萬畝大豆種植,完達山乳業拉動31萬頭奶牛飼養,北大荒米業拉動墾區500萬畝水稻種植,北大荒肉業拉動全省400萬頭生豬飼養,有力地牽動了墾區和地方經濟的發展。產業化的經營模式,打破了幾十年來農墾出售『原字號』農產品的狀況,形成了『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新格局,實現了小戶經營與社會化大生產的有效對接,把墾區農業優勢轉化為工業優勢,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轉變進程,增強了墾區經濟的整體實力和後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