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國歌
大事記(1947~1949)
剛剛解放的哈爾濱,百廢待興。市民生活和社會秩序漸漸轉入正常之後,人們開始投入了建設城市的大生產運動。與此同時,哈爾濱成了民主人士共商國是之所,即將成立的人民共和國也在此籌備政治協商會議。
●1947年1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指示,決定發放5億元無息貸款,以幫助貧苦農民解決缺乏耕畜、農具、種子的困難,促進1947年大生產運動的開展。
●1947年3月15日,哈爾濱電車廠工友晝夜努力工作,哈市四條電車線路全部恢復通車,每天出車可達25臺。
●1947年4月1日,東北政委會決定自本日起全東北解放區實行標准時間(東經120度上海時間)。
●1947年4月5日,哈爾濱特別市政府布告:為減少糧食浪費,保證市民糧食供給,自即日起,所有本市各大、小燒鍋一律停止用糧食燒酒。
●1947年9月,據哈市公安局戶口調查,哈市總人口729185人,其中男399173人,女330012人。此外,所有軍事機關、學校、公營企業、群眾團體住宿沒有戶口者和外僑38134人未統計在內。
●1947年12月30日,東北行政委員會頒發《劃一度量衡和丈量土地標准的命令》,規定:1市昇=1公昇,3市尺=1公尺,2市斤=1公斤,1?=1公頃,並采用10進制。
●1948年,哈市外僑情況調查:現有前蘇聯、美、英、法、捷、意、羅、匈、瑞士、南斯拉夫、丹麥、奧地利、希臘、土耳其、葡萄牙、瑞典、伊朗、朝鮮、日本等僑民共33721人;有14國僑民經營工業,18國僑民經營商業,外僑經營工商業者共728家。
●1949年5月21日,據東北行政委員會命令,哈爾濱政府改稱哈爾濱市人民政府。
新中國定都初選哈爾濱
提起北京,誰都知道那是新中國的首都。可你知道嗎,在共和國成立前夕,新中國首都所在地最初選定北國冰城哈爾濱。日前,《鍾山風雨》披露了這一鮮為人知的歷史。
初選首都——哈爾濱
毛澤東一直覺得中國像一只雄雞,而黑龍江省猶如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鵝,哈爾濱就在這天鵝的項下,人們把哈爾濱稱為『天鵝項下的珍珠』。毛澤東深知哈爾濱飽經懮患的滄桑歲月,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給它涂上了濃厚的殖民地色彩,先後有30多個國家的僑民匯集於此,16個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形成以沙俄為首的國際城市。開辦了數以千計的工商企業,建起形形色色的歐洲風格建築,與東京、倫敦、巴黎、柏林、紐約等世界一流城市貿易頻繁,成為中國東北最大的商品市場集散地。1945年8月15日,前蘇聯紅軍和東北抗日聯軍一舉解放哈爾濱,結束了日本帝國主義長達14年的殖民統治。但不久國民黨軍隊大舉進犯,東北民主聯軍進行自衛反擊,哈爾濱成為中國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一直是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所在地,為東北解放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考慮到哈爾濱是當時最安全的大城市,與前蘇聯最近,便於取得蘇聯的支援和幫助,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特地批准哈爾濱為特別市,而且非常重視這塊風水寶地,並准備在這裡宣布建立新中國。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當時的注意力雖然向東北傾斜,但哈爾濱畢竟遠隔千山萬水,轉移過去很不容易,中間需要一個中轉地,於是選定了華北的避暑勝地承德,准備把承德作為黨中央的臨時所在地。在遼沈戰役前夕,東北野戰軍的林彪和羅榮桓曾就黨中央遷往東北之事去電請示,考慮到當時的情況,毛澤東回電說:『中央必須留在關內,我亦暫不離開。』雖然毛澤東和黨中央到東北哈爾濱之事暫時放下,但是黨中央遷往哈爾濱的准備工作還在加緊進行。為此,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把中央警備團一分為二,一部分留下來負責保衛黨中央,仍然叫中央警備團;一部分改稱中央先行警備團,吳烈任團長,陝北公學的副校長李逸民為政委,共400多人。1945年10月2日,吳烈、李逸民率領中央先行警備團跟隨被調到東北擔負領導職務的李富春,從延安出發,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行軍,到達冀察熱遼解放區所在地的小城承德,准備趕往哈爾濱。
民主人士冰城商國是
就在這時,東北戰局發生劇烈變化,國民黨在美國的支持下瘋狂地向東北增兵,搶佔交通要道,毛澤東果斷決定,黨中央不再遷往承德。中央軍委命令,把中央先行警備團就地改編,隸屬於冀察熱遼軍區。1948年4月20日,毛澤東向全國發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的號召,得到了全國各界人士的熱烈響應。新政協會議的各項籌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始了。
當時的國民黨仍然佔領著中國半壁河山,要把那些著名人士接到大連再轉哈爾濱,共商建國大事,絕非輕而易舉的事。毛澤東、周恩來親自設想過幾種接送方案,經過幾番周折,在周恩來的精心安排下,沈鈞儒、郭沫若、李濟深等民主人士分三批先後經香港安全到達哈爾濱。黃炎培等第四批民主人士於1949年3月14日從香港出發,這時北平、天津已經解放。形勢發生很大變化,中共中央決定新政協會議改在北平召開。黃炎培等人於3月25日到達北平。毛澤東、周恩來此舉十分高明,歷史已經證明,1949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的新政協會議,由於有這300多名民主人士參加,便從本質上與國民黨1949年召開的舊政協會議有了天壤之別,為全國人民所稱贊。
1949年元旦剛過,毛澤東在指揮三大戰役取得輝煌勝利的同時,也不斷考慮新中國的建都問題。隨著三大戰役即將取得徹底勝利,毛澤東認為不必再遠征哈爾濱宣布新中國誕生了。但把新中國的首都建在哪裡,也還沒有考慮好。
王稼祥否定南京和西安
一天,王稼祥和夫人朱仲麗來看望毛澤東。
毛一直認為王稼祥是中共數得上的前蘇聯問題專家。看到他們夫婦來了,毛澤東熱情地說:『稼祥,來來來,快坐下,今天我有件大事向你請教。』毛澤東接著說:『稼祥呀,我現在總在考慮,今後我軍作戰,以奪得敵人的大城市為重要的目的,我主張能和平解決就盡量和平解決,這可是一個大問題呀。』王稼祥是一個知識分子型的革命家,對前蘇聯首都莫斯科的情況做過一番調查,對城市的重要性有獨特研究。他對毛澤東的看法欣然表示贊同:『主席考慮得很對,和平解決大城市,意義很重大。不僅能迅速瓦解國民黨政權,而且能保護工商業,為我們建國後的經濟建設做准備。』
毛澤東此時正在考慮北平的和平解放問題,於是將大手一揮,提出深一層次的問題:『還有一層意義,就是避免中國人民流更多的血。中國人民為了自己的解放事業流的血已實在太多了!』毛澤東接著說:『我剛纔同徐向前同志談山西作戰問題,看能不能找到和平解放太原的辦法。徐向前同志說,閻錫山很頑固,我們曾采取多種方式爭取和平解放太原,還動員閻錫山的老師進太原做說服工作,結果閻錫山竟不顧師生情誼,把這位80多歲的老秀纔給殺了!』
盡管如此,毛澤東仍然對和平解放北平抱有極大的信心:『如果全國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城市和地區能夠和平解放,那就會大大地減少犧牲……好了,今天我們先不談這個問題,剛纔我說了,有一件大事要向你討教呢。我們很快要取得全國勝利了,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們的政府定都在何處更好?歷史上,歷朝不是把京都定在西安,就是開封,要不就是南京、北平。我們的首都定在哪裡更好一些呢?中央雖有考慮,但還沒有最後定案。』『是不是定在北平?』王稼祥的想法與毛澤東不謀而合。毛澤東笑著問:『噢,談談你的理由。』他首先否定在蔣介石所在地的南京定都。毛問:『西安如何呢?』王稼祥說:『西安的不足是太偏西了。現在不是秦漢隋唐時代了,今天中國經濟的重心是在沿海和江南,西安也不合適。』
北京和平解放成為首都
王稼祥接著表示:『我認為首都最理想的地點是北平,北平位於沿海地區,屬於經濟發達圈內。而且扼守連接東北與關內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時離海近,但渤海是中國近海,有遼寧、山東兩個半島拱衛,戰略上十分安全。此外,北平是明清兩代五百年帝都,從人民群眾心理上也樂意接受。考慮到這些有利條件,我的意見,我們的首都應當選在北平。』
38版
『中華,中華,可愛的中華!高大的山嶺綿延南北,廣闊的河流滾滾東下;良好的田地到處都是,年年生產稻麥棉桑麻;富足的礦山指說不盡,盡量采用也不怕缺乏;地大物博世界上無比,還有五千年悠久文化;我們愛護這大好河山,我們要努力奮發……』偽康德元年(1934)出生的收藏家朱俊峰老人,到了1946年從新課文中提到的內容纔知道,松花江還有兩個兄弟叫長江和黃河;纔知道自己的國家還有5000年而不是12年的文化;纔第一次知道自己不是滿洲人,而是中國人。
人物
此時的哈爾濱,學校新立,報刊問世,文藝璀璨……城市因為人來人往而增添了勃勃生機。
●1947年2月9日,哈市教育局長蔣南翔到任後,確定市立各中學校長。
●1947年9月1日,『記者節』。中共中央東北局號召新聞記者改進報紙,提高質量,發揮報紙作用。哈市記者協會改選理事會,關鴻翼、趙展鵬、李俊、張蓓、王輯、程之平、陳正清、侯野萍、溫夢樵九人當選本屆理事。
●1948年1月5日,哈爾濱特別市政府布告:市長朱其文、副市長劉成棟、饒斌到任。
●1948年2月《生活報》五日刊在哈創辦,主編宋之的,編委金人、華君武、王坪。在哈共出刊44期,12月遷沈陽。
●1948年7月31日,全國解放區工人代表大會舉行預備會,選出陳雲、李立三、蔡暢、劉寧一、朱學范等34人組成大會主席團。8月3日,陳雲在第六次全國勞動代表大會上作《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報告,提出了『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在中國的統治,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人民共和國』的總任務。
●1948年9月2日,原哈爾濱慈善總會、自萬字會、顧鄉屯慈善會等解散,組成哈爾濱特別市社會事業協會,張廷閣為會長,郭樂三、劉佩芝、程浩然、武百祥為副會長,老巴奪為名譽會長。
●1949年2月25日,先後由國統區來到東北解放區的我國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朱蘊山、李德全、朱學范、梅龔彬、賴亞力、章伯鈞、李文宜、許廣平、沙千裡、潭平山、王昆侖、蔡廷楷、章乃器、羅叔章、茅盾、鄧初民、侯外廬、洪深、胡子嬰、田漢等37人由東北乘專車抵北平。
●1949年3月20日,哈爾濱青年代表會議在市青年團禮堂召開,各界91名青年代表出席會議。大會決議即日成立哈市青年聯合會,並選舉陳模、吳限、曲俊田等39人為執行委員。
●1949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李常青任哈爾濱市委書記,饒斌任市長。
●1949年5月15日,哈市各界四萬餘人在兆麟公園舉行盛大歡迎會,歡迎出席世界和平大會的中國代表團歸來。代表團團長郭沫若,副團長許德珩及鄭振鐸、丁玲、陳家康等在會上講話。代表團17日離哈返北京。
●1949年5月19日,出席世界和平大會的中國代表團第二批團員在副團長馬寅初率領下歸國抵哈。20日在兆麟電影院開歡迎會,馬寅初、鄧初民、徐悲鴻、蕭三與會。
古稀老人『收藏』歷史——
我第一次知道自己是中國人
兩本教科書——
老師教的內容天壤之別
朱俊峰的收藏中有兩本書,一本叫《康德十二年時空書》,另一本叫《國民四年國語課本》。1945年年初出版的《康德十二年時空書》,這是一本當時的日歷。本來只是一本簡單的日歷課本,裡面卻連篇累牘地充斥著『滿洲國地圖』、『滿洲國國歌』、『國民訓』等內容。
提起《國民訓》,讓老人回憶起小學生活,那是一段難忘卻不願提及的時光。那時候,自己在哈爾濱市雙城街公立樂土國民小學讀四年級,只知道自己是『滿洲國人』。每天上課前,要提前一個小時來到學校,站在操場上分別用中文和日文高聲背誦『國民訓』,然後還要朝著日本東京、滿洲新京(今長春)和天照大臣鞠大躬,上身和腿要達到90度以上。如果不會用日文背,或者精神溜號,那可就慘了,老師會安排兩個學生一組,對向站立,你打我一個耳光,我抽你一個嘴巴,還給這種互打的行為稱作『協和嘴巴子』。
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後,朱俊峰第一次從老師那裡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第一次擺脫了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樂土小學也改名為安民小學,從前的課本換成了《國語課本》。拿著新課本的朱俊峰第一次知道了《哈爾濱的四季》可以描寫得這麼美麗:『哈爾濱春季風光好,小草茸茸,丁香夾道;哈爾濱夏季風光好,游人爭往太陽島;哈爾濱秋季風光好,俄人晚寺鍾聲老;哈爾濱冬季風光好,滑冰橕橇樂逍遙。』
背誦『國民訓』變成了練習大合唱,解放後的哈爾濱,盡管吃的東西還不能說要啥有啥,但令朱俊峰第一次享受到了無苦無懮的少年時光,第一次快樂地和同學一起到兆麟公園過了一次兒童節,那時的兒童節是4月4號。
兩個小徽章——
記錄解放前後發生的變化
11歲的朱俊峰照了一張相,留著小平頭的他,表情嚴肅,校服上還別著一枚菱形的徽章:日滿協和青少年會員會徽,圖案是太陽放光芒,寓意著學生要圍著日本轉。按日本人定的校規,這枚章不能丟,也不能污損,還要參加會員的勞動。『我們要在休息日到圍著鐵絲網的部隊院內摘蓖麻籽,出軍營的時候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的空筐舉過頭頂,我的小筐底兒漏了,爸爸給我一塊鐵片墊在筐內,等我一手舉著筐,一手拿著鐵片經過軍營大門的日本哨兵時,被打了個大嘴巴,要不是看懂了鐵片的用途,估計我的小命就該喂狼狗了。』心有餘悸的朱俊峰,害怕的同時心裡埋下了深深的恨。
最累人的會員『義務勞動』還有抓老鼠和曬豬血,每次都規定了任務,3個人一組1天內要交6只老鼠,沒辦法,我們就到墳地附近去挖坑抓老鼠。曬豬血的活兒更是叫人受不了,不用說血的腥味,就是成群蒼蠅和蚊子的叮咬就讓自己滿臉是包。如今,哈爾濱解放60年的日子即將來臨,老人說,誰也不能忘記那段被侵華日軍凌辱的暗無天日的日子。
哈爾濱剛解放那會兒,比自己大的青年人有的主動參軍走了,上了年紀的人就出擔架、做小推車,沒人要報酬,一門心思就是趕緊消滅敵人,好過安穩日子。
到了1949年,就讀於哈爾濱市雙城兆麟中學的朱俊峰不僅看著校門上的『聽毛主席話,跟著共產黨走』感到熱血沸騰,而且知道了『地球,地球,共分五大洲』。1949年10月1日這一天,老人清晰地記得那天晚上同學們在操場上舉辦篝火晚會的情景,大家圍著火堆一遍又一遍地唱著黃河大合唱,然後就圍著篝火手拉著手不知疲倦地轉圈跑著……第二天,還和同學一起到街上義務宣傳新中國成立,到新華書店買書還贈送一張毛主席像。人有了精神生活,這是解放前做夢也不敢想的。1950年時的少年朱俊峰,胸前又多了一枚徽章:中蘇友好協會會徽。參加這個協會的日子是10月25日,加入中國新民民主主義青年團(共青團當時的稱謂)是在10月17日,當時還沒有團徽,朱俊峰就把刻有毛主席的這枚友好徽章在心裡當成了團徽,成天美滋滋的,睡覺都要拿衣服把徽章包起來。
一腔熱血——
建設家園不計個人得失
哈爾濱解放之後,大街上還能看到面部表情像『霜打的茄子』一樣的日本人,還有哭天抹淚的日本婦女推著小車賣大米飯,當時的老百姓知道日本人壞沒人買。過了一段時間,街上的日本人漸漸少了,聽說有的嫁到了鄉下,有的不知道為啥沒影了。
剛解放那幾年,人們的生活變化很大,糧食靠供給,每人每月除了粗糧以外,還能領到大米一斤,豆油半斤,百姓為了感謝當時的省領導,就親切稱呼領導為『潘半斤』,鄰省的城市居民每月只有3兩豆油,也被稱為『陳三兩』。哈爾濱人能喝啤酒,政府也做了規定,用當時百姓的話說就是『喝啤酒像灌溉,外加一個菜』,意思是不買菜不賣酒,買了菜酒管夠。
那時的人,心氣很高,乾什麼都講奉獻。令老人最難忘的還是解放初期的1957年大洪水,和1998年的大洪水靠人民子弟兵死守為主不同,那時候就靠市民的義務勞動。為了保護太陽島江堤,上到當時的建設廳廳長趙之修、副廳長呂道成,下到市民,大家都吃住在江堤上,每天的活就是扛草袋子走50多米,上跳板築江堤,不論男女,不論官民,每個人都爭先恐後地乾。看著領導和婦女都能扛著土袋子『嗖嗖』地跑,朱俊峰也忘了紅腫的肩頭火辣辣的疼痛。為了比賽誰乾得多,每扛一趟都能得到一個小票,然後第二天的現場大喇叭就會播報前一天誰誰扛了多少袋濕土,也就是口頭表揚五秒。洪水戰勝了,江堤保住了,大家伙還是按月領工資生活,沒發獎狀,更沒有一分獎金,就連中秋節的月餅都是每個人自掏現金和糧票買的。記者注意到,老人收藏的老照片中,真實記錄了解放初期的哈爾濱市民保護和建設家園的義務勞動。
新中國來之不易,哈爾濱人的幸福生活也早已是今非昔比。盡管如此,老朱還是一再地提醒記者,沒有過亡國奴的經歷的人是最幸福的,大家要珍惜自己如今的好日子。對於這座城市,如果不能奉獻點什麼,起碼不要損害一草一木。
提起哈爾濱兒童電影院,人們自然會聯想起那座工廠街和尚志大街交口處的小樓,這裡曾於1948年8月召開過由來自解放區和國統區的518名代表參加的『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李立三、陳雲、朱學范、劉寧一等出席了大會,陳雲當選為全國總工會主席,這次大會是中國工運史上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大會。如今,兒童電影院已被市政府認定為保護建築。
紅色坐標
★東北烈士紀念館
位於南崗區一曼街,原稱為東北抗日暨愛國自衛戰爭烈士紀念堂,於1948年10月10日9時正式開館。紀念館陳列了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陳翰章、汪亞臣、李兆麟、朱瑞、董存瑞、陳樹棠、侯成安等數百名烈士的事跡、遺像、遺物。東北地區黨政軍主要領導人林楓、羅榮桓、高崇民等為烈士館開館題詞。周恩來總理曾特別指示『要把烈士紀念館辦好,廣泛地宣傳革命的歷史和烈士們的英雄事跡,以教育人民』,並書寫了『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題詞。
★東北抗日暨愛國自衛戰爭烈士紀念塔
在道外區南極街附近的長青公園矗立著與東北烈士紀念館同時建立的東北抗日暨愛國自衛戰爭烈士紀念塔。1947年6月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召開常委會,決定成立『東北抗日暨愛國自衛戰爭殉難烈士紀念事業籌備委員會』,同時決定首先在哈爾濱市建立烈士紀念館和紀念塔,紀念塔選定在道外長青公園,紀念館則利用原偽哈爾濱警察廳舊址。1947年7月7日,烈士紀念塔在道外長青公園奠基,1948年10月10日落成。
★頤園街一號
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頤園街1號,現為革命領袖視察黑龍江紀念館。頤園街1號原為葛瓦利斯基公館,是由波蘭裔俄羅斯木材商人葛瓦利斯基於1919年出資興建,1922年竣工。建築面積1943平方米,佔地面積約為3000平方米,由主樓和副樓組成。1945年日本投降後,該樓成為蘇軍元帥馬林諾夫斯基的司令部。1948年移交給地方,成為松江省委和哈爾濱市委接待處。自1948年至『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張聞天、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黑龍江省視察時都在此工作和生活過。
★哈爾濱烈士陵園
哈爾濱烈士陵園1955年開園,位於哈爾濱市動力區體育街1號,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1948年11月,東北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朱瑞將軍靈柩葬於此地。張愛萍題寫了『哈爾濱烈士陵園』園名。這裡有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指揮陳翰章、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軍長汪亞臣、松江軍區兼哈爾濱衛戍區司令員盧冬生、戰斗英雄王鳳江等17位烈士的陵墓,還有一座21位烈士合葬墓。在朱瑞將軍墓的後側,建有烈士事跡陳列館和烈士靈堂,陳列面積300平方米。陳列館展出了朱瑞將軍和其他著名烈士生平事跡的珍貴歷史圖片、文字資料和實物。烈士陵園內莊嚴肅穆,青松翠綠。靈堂裡安放著141位烈士的骨灰盒,陳列著黑龍江省22814位烈士的英名錄和著名烈士的英勇事跡文字說明。
全國勞動大會
在兒童電影院召開
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
哈爾濱兒童電影院佔地面積600平方米,原為1933年建成的專門放映日本電影的『平安座』影院。磚混結構,高18米,建築小巧,結構緊湊,屬典型的日式建築。1945年8月15日由前蘇聯領事館接收,改名為『南京電影院』。1946年3月移交給哈爾濱市中蘇友協經營,為紀念抗日英雄李兆麟將軍,更名為『兆麟電影院』。1948年8月1日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在此舉行,1953年更名為兒童電影院。
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是解放後最早在哈爾濱召開的全國勞動大會,大會歷時22天。出席會議的代表共518人,代表全國283萬有組織的職工,充分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強大力量。
大會首先通過主席團人選,斯大林、毛澤東、朱德、賽楊(世界工聯主席)、庫茨涅索夫(前蘇聯總工會主席)當選為名譽主席。陳雲、李立三、蔡暢、劉寧一、朱學范等34人為主席團成員。哈爾濱市總工會主席張維楨被選為主席團成員。為祝賀大會的召開,中共中央從陝北發來賀電,世界工聯、中國勞協也發來了賀電。
大會在『國際歌』聲中開始,李立三致開幕辭。陳雲同志作了《關於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報告。朱學范作了《國民黨統治區職工運動》的報告。劉寧一作了《關於國際職工運動》的報告。大會通過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章程》和大會決議。《決議》提出了解放區經營企業與管理民主化的原則。為支援國民黨統治區工人的斗爭,大會向全國解放區提出倡議:各解放區全體職工義務獻工一天作為斗爭基金。哈爾濱市的10萬職工以高漲的愛國主義熱忱立即行動起來,幾天的時間就獻工折合東北流通券14005萬元。
大會選舉產生了由81人組成的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會,陳雲為主席,朱學范、劉寧一、李立三為副主席。21日,大會勝利結束。大會結束後,中華全國總工會、東北總工會都在哈爾濱先後宣告成立。
發行郵票紀念大會召開
到會的除解放區職工代表外,還有當時國民黨統治區上海、武漢、天津、唐山等大中城市及全國各大產業的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關於中國職工運動當前任務的決議》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章程》,恢復了中華全國總工會。
1948年8月1日,東北郵電管理總局為慶祝大會召開發行免資信封一枚,贈予大會代表,免費寄信使用。信封左上角免費標志內上半圓印有右讀『慶祝全國解放區職工代表大會』字樣,信封免費標志下半圓印有右讀『東北郵電管理總局』8字,中間為『免費郵件』4字,信封下部印有右讀『東北郵電管理總局敬贈』字樣,全部為紅色。同時發行紀念郵票全套3枚,圖案是工人在起重機前工作的情景。其中:100元面值用於各局互寄平信;300元面值用於各局互寄單掛號信函資費;500元面值用於各局互寄雙掛號信函資費。
大會開幕日,哈爾濱郵電局刻制紀念郵戳一枚,分別在市局、道裡、道外三處郵局使用。大會向每位代表贈送《東北解放區郵票匯編》一冊,『匯編』最後一頁貼的就是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紀念郵票。該『匯編』的貼頁原來印有與免資信封同樣的文字『慶祝全國解放區職工代表大會』,由於全國解放區職工代表大會有國民黨統治區的代表參加,會議名稱改為『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為了節約紙張(免資信封和『匯編』貼頁在籌備期間就已印完),將貼頁上的文字加貼紙條,加蓋紫字『慶祝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郵票』覆蓋原來的文字。從免資信封和『匯編』貼頁上可以看出來,免資信封和『匯編』貼頁印制時不能確定會議的准確日期,貼頁上郵票的發行日期『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八月一日發行』中的『八一』兩個字是印刷後用紫色戳加蓋的。也就是先印的免資信封和『匯編』貼頁,後印的郵票。郵票上印有『慶祝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八月一日』,從中也可以看出這套郵票的制版、印刷是非常快的。也有人提出這套郵票不是1948年8月1日發行的,其理由是大會名稱更改,郵票不可能8月1日發行。其實道理很簡單,大會主持者在准備更改會議名稱的同時就已經通知東北郵電管理總局了,這樣重要的會議在解放區是不允許有誤的。會議開幕之日,郵票必然發行。
在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期間,朱學范代表中國勞動協會聲明作為團體會員加入全總。1949年11月,中國勞動協會在北京召開代表會議,決定結束其組織,實現了全國工會運動在組織上的完全統一。
不能忘……
不能忘,這裡曾炮火轟鳴彈片紛飛,不能忘,這裡曾槍聲驟起劍影刀光。不能忘,這裡曾留下喪權辱國的印跡,不能忘,這裡曾記載生死存亡的較量。從此,女人失去了往日的溫柔,淚眼垂落骨肉背井離鄉。從此,孩子失去了往日的笑容,目光呆滯心靈百孔千瘡。從此,老人失去了往日的依靠,病入膏肓餘生暗淡淒涼。是日寇導演了這震驚中外的悲劇,武裝的爪牙柳條湖粉墨登場。是民賊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年輕的士兵長路上撕心斷腸。
不能忘,這裡曾義士揭竿百姓武裝。不能忘,這裡曾巷戰襲擾村鎮布障。不能忘,這裡曾同仇敵愾殺聲激蕩。不能忘,這裡曾紅旗飄舞軍號嘹亮。於是,學生焚燒了奴化的課本,投筆從戎奔向抗日疆場。於是,長工掙脫了封建的枷鎖,國恨家仇築起鐵壁銅牆。於是,母親丟下哺乳的嬰兒,白山黑水托起希望的太陽。於是,大嫂掩埋屈死的丈夫,剪斷發髻舉起復仇的鋼槍……十四載長夜重見曙光。
李兆麟
抗戰勝利後,曾積極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內戰陰謀:『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喚起人民的覺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
趙尚志
『沒有祖國的人,還有什麼臉啊?』——趙尚志很少洗臉。一個騎兵隊長對他說:『司令員,你洗洗臉吧。』趙尚志這樣回答。
『你們不是中國人嗎?現在你們賣國,我一個人死了沒關系,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可問的!』——趙尚志被俘後對審訊的偽警察說:『你們是日本帝國主義的走狗。』日軍感嘆:『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
趙一曼
趙一曼臨刑前一天,給自己的兒子趙掖賢寫了一封遺書——『母親對於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楊靖宇
由於叛徒出賣,楊靖宇將軍壯烈犧牲,年僅三十五歲。犧牲後,敵人把他拉到城裡,用鍘刀砍下他的腦袋,還解剖了他的胃。解剖以後一看,胃裡全是棉花、青苔和樹皮,沒有一粒糧食。日本人驚呆了,不得不佩服地說,『中國人真了不起,楊靖宇這樣的人要有十個,我們日本就完蛋了。』
夏雲傑
1936年1月,夏雲傑部被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後,任軍長,將游擊區域擴大到湯原、蘿北、綏濱、依蘭、樺川、富錦等10餘個縣,曾指揮6軍主力攻打鶴崗礦山鎮等戰斗。9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軍長。同年11月21日,身負重傷。彌留之際,他再三囑咐身邊的戰友、妻子和女兒,要團結一致,抗日到底。
汪亞臣
東北抗日聯軍高級指揮員,在艱苦斗爭的歲月裡,他以身作則,和戰士同甘共苦。部隊斷糧,他和戰士一樣以野菜、樹皮充飢,堅持抗日戰爭。1941年1月29日,在蛤蜊河子突圍戰斗中身負重傷,壯烈殉國,年僅30歲。1955年4月5日,哈市人民政府及各界群眾以沈痛的心情公祭汪雅臣,其遺骨被安葬在哈爾濱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