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特菜種植火了紅星村 紅星特菜在哈爾濱市市場佔有率達60%
2006-04-23 14:26:2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3日電 今年的春天來得遲。4月的春風吹在臉上,仍讓人感到瑟瑟的寒意。

  哈爾濱市南崗區王崗鎮紅星村的溫室大棚裡卻春意濃濃。寶塔似的『富貴塔』西蘭花,葉子肥大的奶白菜,惹人喜愛的紅葡萄蘿卜丁……這些密密匝匝成串成簇的蔬菜,攪熱了整個鄉村。

  在村民張連友家的大棚裡,張連友正忙著給油麥菜澆水。一身泥水掩飾不住他的喜悅。張連友告訴記者,往年這時候這些菜都能收一茬了。今年氣溫比較低,再過四五天纔能收第一茬。『以前我種過苞米,也種過茄子、辣椒,效益都趕不上現在。同樣出工,現在的收入比以前翻番了。』

  村村戶戶紅火起來。插苗,澆水,采摘,自家人手忙不過來,農家院裡也僱上了打工仔。在村民沈振山家的大棚,從雙城僱來的8個打工者正在種香瓜。一天20多元的進賬當場兌現。知情人透露,紅星村農忙時,每天來這裡的打工者有二三百人。

  村黨支部書記劉世林介紹說,紅星村有農戶1100戶,人口3400人。全村有700多戶村民從事特菜生產,特菜品種達39個系列、102個品種,年生產優質特菜90多萬公斤。夏季,紅星特菜在哈爾濱市市場佔有率達60%。

  更紅火的是人心。特菜種植使紅星村年創產值170餘萬元,平均帶動農民增收1000餘元。腰包鼓了,見識廣了的紅星村民,一改往日的憨直拘謹,增品種,上項目,跑到互聯網上賣菜,口袋裡的錢變著法兒往上漲。

  紅星村越來越耀眼了。一棟棟鱗次櫛比的蔬菜大棚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前來運菜的車輛往來穿梭。紛至沓來的人們不禁要問個究竟:你們咋那麼富?

  在紅星村的田間地頭,在村民新蓋的小洋樓裡,記者努力尋找著答案。

  村民劉貴林說,種地也要圍著市場轉。

  原來搞運輸的劉貴林,1995年在山東壽光蔬菜市場看到了芥藍、菜心這樣的稀罕品種,他的腦袋裡立刻竄出一個念頭:這種菜在家鄉能不能種?他拿回了種子。10年過去了,他不僅圓了自己的致富夢,也讓當地村民看好了特色蔬菜的市場前景。

  村民李洪瑞說,科技幫了農民的大忙。

  今年50歲的李洪瑞是高級農技師。他可是紅星村的『寶兒』,誰家菜地有點兒問題,免不了請李師傅幫忙。說起種菜,李洪瑞滔滔不絕。他強調一個理兒:只有科學種田,纔能致富。李洪瑞選用的蔬菜品種都是些新奇玩意。他的大棚裡每年至少產出40個品種的特菜。目前,紅星村每年都要淘汰5個以上的蔬菜舊品種,同時不斷引進市場前景好、適合當地種植的特菜新品種。

  村民王楓說,我們村的班子好啊。

  村裡請來農科院、東北農大的專家為農民上課。教種田,講市場。采取『黨支部+合作社』模式,成立特菜生產合作社,組織農戶統一購種、統一種植、統一銷售。村裡為合作社購置了無公害蔬菜檢測儀器,在蔬菜送往各大超市之前,有專人為蔬菜進行各項指標的檢測,確保村民種植的特菜符合超市的准入標准。目前,合作社社員已由最初的5戶發展到85戶。『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的桂冠更是讓紅星菜身價倍增。

  記者到紅星村采訪,在村黨支部會議室裡,恰逢黨支部和村委會主要成員正在開會,商量紅星村新農村建設事宜。村支書劉世林居安思危。他說,紅星村的日子過好了,但與南方比,差距還很大。

  這些村裡的骨乾們商量著,要修一下村裡的道路,自來水也要改造,種花插柳美化環境,發展合作醫療……尤其要提倡節水灌溉,既節約水資源,又增加收入。

  紅星村人就是這樣,不斷地在心裡撥拉著致富的算盤。他們建起了哈市第一家農村黨建網,在網上推銷蔬菜,樹立品牌;他們組織起來到省、市農科院考察學習,讓先進的技術不斷地啟發自己的大腦;他們每年僅有的40天休息時間,也是在參加培訓班、閱讀科技書籍中度過……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