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4日電 自去年9月以來,黑龍江省生豬收購價格一路下滑,到3月末降至4年來最低,生豬收購價每公斤4.8元,比2004年的最高價下降了一半,生豬生產面臨又一輪危機。
記者在巴彥縣采訪了解到,這個年出欄近百萬頭的生豬大縣,因為生豬收購價格下降,而引發『兩降』:種豬存欄下降13%,育肥豬存欄下降31%,空欄率為50%。值得一提的,在目前危機狀態下,『挑』豬的基本是養豬小戶,而一些大戶卻在利用『價格優勢』,淘汰原來的『老』『舊』種豬,信心滿懷地迎接挑戰。
窪興種豬場:一個月賠10萬元
種豬銷售是生豬生產的晴雨表。
巴彥縣窪興種豬場場長王亞芝說,春天正是種豬和仔豬的銷售旺季,可一季度只銷售200多頭,比去年同期減少近千頭,每頭價格同比還下降六七百元,種豬的價格相當於前兩年商品豬的價格。種豬賣不出去,只能降格為育肥豬,『育』一頭賠300元。
王亞芝說,自去年12月算起,她的種豬場每月陪10萬元,已經連續賠了5個月。
王亞芝10多年前下海,目前為巴彥縣養豬協會會長,她的種豬場種豬存欄3000頭,是省市種豬重點引進示范單位,周邊許多養豬專業戶,都是在她的扶持下成長壯大的。
她說,種豬是養豬業的源泉,沒有足夠好足夠多的種豬,養豬業度過價格危機後,面臨的就是仔豬危機。所以,她要堅持下去,再賠上幾個月也再所不惜。
而個別養豬戶卻賠不起了。最典型的是許艷華,她家的70頭育肥豬,在收購價3元/斤的時候沒及時出欄,而價格一直落到2.6元/斤纔出手,這時每頭豬的重量已長至300來斤,每頭豬淨賠200多元。許艷華欲哭無淚,只好把豬挑了。
養豬戶杜廣敏:更新9頭母豬
記者再次來到養豬大戶杜廣敏家,去年蓋起的養豬溫室已經『豬滿為患』,重提『效益』這個話題,杜廣敏已不見去年的笑容。
『誰知道咋回事,這豬價說掉就掉,十天八天就從3塊錢(每斤)掉到兩塊五六。』據杜廣敏核算,養一頭育肥豬要4個半月,飼料成本為400元,而按每斤2.6元的裝車價,一頭育肥約為500元,期間再刨出仔豬及防疫成本,每頭豬已沒錢可掙。杜廣敏說,好在她家的豬是自繁自育,省下了仔豬錢,按眼下的價格,每頭豬還能掙個三十二十的。
3年時間,杜廣敏從第一年借錢養豬到去年出欄200頭育肥豬,除市場因素外還得益於腦袋好使。在眾多養殖小戶挑豬時,杜廣敏卻反其道而行之,將全部『老化』的9頭種豬淘汰。她認為,現在種豬價格下降,和兩三年前比,買三頭就省下一頭的錢。況且,豬價不會總這麼低,現在的低投入將來就會有高回報。
與杜廣敏一樣,巴彥縣鎮東鄉養豬大戶劉玉良,也利用種豬價格下降的『機會』,率領一批養殖戶,把原來的種豬淘汰。
縣裡新方略:『貸保防繁』傾向大戶
據了解,巴彥縣2005年生豬飼養量達到164萬頭、出欄115.1萬頭,實現產值14.6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37%,農民養豬人均收入931元。全縣已形成了穩固的生豬生產基地,養殖專業戶已達1.8萬個,年出欄商品豬千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場有12個,年出欄200頭以上養豬專業戶近900戶。
巴彥縣畜牧局副局長田彥波說,2002年-2004年三年間生豬價格持續高位,超過以往循環同期。新一輪養殖高峰已經形成,加之人們的餐桌上動物肉食結構發生變化,市場出現供大於求趨勢,生豬收購價格下降及飼養量下降是畜牧經濟發展的必然。
田彥波說,為鞏固生豬生產基地、保證養豬業持續發展,巴彥縣已采取多種措施。如『貸、保、防、繁』四位一體政策,就是要解決農民沒資金、怕賠錢不敢養、不懂技術不會養的問題。2006年一半以上的農貸資金用於養豬業;與興隆金鑼集團協調采取訂單養殖,鎖緊龍頭企業、養殖基地與養戶的產業鏈條,讓企業與養戶風險共擔、互利雙贏;重點培育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依靠經紀人和中介組織拓展營銷領域和空間,搶佔生豬銷售市場,解決養戶憋豬現象;用標准化提昇牧業,用規模化興旺生豬,由傳統粗放經營向標准化、規模化可持續發展轉變,針對一家一戶飼養規模,管理水平和效益不高,抗拒風險能力不強,有計劃把生豬圈捨,逐漸闢建各類養豬小區規模飼養場,引導養殖專業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