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6日電 在牡丹江的七個市、縣中,林口縣是個並不富裕的農業縣,可林口縣在2003年,主動爭取成為全市首家、全省首批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下簡稱『新農合』)試點縣(市)。按當時確定的10萬人『參合』目標測算,縣財政當年要拿30萬元補貼農民的『藥匣子』。3年後的今天,實行『新農合』的林口縣已經有18萬人參加了合作醫療,76%的農業人口已經搭上了享有醫療保障的健康快車。
據林口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合管辦)主任蔣振新介紹,以前林口縣曾推行過3次農村合作醫療改革,但均以失敗告終。3次失敗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了疙瘩。但『合管辦』乾部走村入戶宣傳講解『新農合』的好處,在農家炕頭上同農民算細賬為很多人解除了顧慮,當年就有10萬人『呼啦啦』地跟進。
五林鎮馬西村農民劉明霞一家就是2003年第一批『參合』的農戶。2005年末,她的丈夫因患腦血栓住進醫院,花費1萬多元。拿到藥費單後不久就得到近3000元的報銷。『這些錢買了化肥、種子後,還能還點外債呢。如果俺們當初沒有「參合」,今年連地恐怕都種不上。』
為了引導農民合理就醫,林口縣結合自身特點,對『參合』農民發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證』,農民憑借此證,可任意在鄉(鎮)縣的醫療機構就醫,疑難病癥或大病在農民自願的情況下轉診到市級醫院就診,並對就診的農民根據醫療機構的不同規定了起付線和報銷比例。
在五林鎮醫院采訪時,農民宗樹文剛從專設的報銷窗口領取到老父親因患闌尾炎報銷的300多元醫藥費。他激動地說:『現在得病不出鎮,就可以得到治療。不但大夫看得好,還不給用貴藥,這在以往俺們想都不敢想,老爹住院花了1000多塊錢,昨天剛出院,今天就領到了報銷費。』
從實行『新農合』試點至今,林口『參合』的農民已上昇到18萬人,『參合』率已佔全縣農業人口的76%。到去年年底,林口新型合作醫療受益面達到2.9%,共為8638名患者支付藥費663萬元,其中83人享受到1萬元的補償。
林口縣自2003年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農民得到了實惠,但隨之,又有一些新問題有待解決。據介紹,『新農合』的受益面是經過科學測算出來的,如果出現5個人『參合』、10個人受益的冒名頂替現象,受益率就會大幅提高,增加支出,最終威脅『新農合』的生存。為此,林口縣建立了醫村聯保、逐級審查、微機聯網等防止冒名頂替的嚴密防控體系。『合管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醫療機構借『新農合』之機開不實的『花單』或高價單,是『參合』農民的一大擔懮。為此,林口縣『合管辦』制定了《林口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藥物目錄》,並對這個目錄進行定期或不定期調整,向社會公布。
目前,『合管辦』還制定了常見病種最高治療限價標准,對醫療機構進行監督,保護『參合』農民利益。『透明是「新農合」的生命,金山銀山不如「新農合」這座靠山。』縣衛生局局長沙恩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