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8日電 返券
沒有看上去那麼『美』
先說返券。每次返券活動之前都是商場最忙的時候。商場要就活動期間的價格損失承擔問題與各品牌廠家洽談,用最直白的語言告訴大家,無論返券多少,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還是由消費者埋單!因此大宗購物後拿到許多返券的消費者千萬別以為自己佔了大便宜!
舉例說,買100返50元,從表面看,是打5折,大家都瘋狂購買,而事實上這只是打6.7折。因為你是花100元買150元的商品,自己算算打幾折?100返100,168返108,以此類推,根本沒有看上去那麼『美』。
商場並沒有損失,把壓力都給供應商了,讓供應商自己想辦法承擔損失,所以在搞活動的時候,商場裡物美價廉的好衣服要不就是沒有,收起來了;要不就是不參加活動;或者拿出來賣的都是舊款的積壓商品!所以越是返券比例大的時候,越是買不到平素自己相中的衣服,就是這個道理。
返券裡還有別的貓膩。那就是返到手裡的券,通常都只能在本樓層消費,一些消費者就用返券買些小件商品,而小件商品通常都是不打折的,非但不打折,往往還偷著提價,所以最後返券花出去,實際上得不到便宜。
消費者得不到便宜,但是商家和一些廠家卻樂此不疲,因為大幅度返券的效果的確很好。某店的一個服裝展臺,去年店慶期間創造了一天賣50萬元的成績。還有某店的一個店中店,面積並不大,去年春節大幅返券的時候,業績達到近百萬元!
鞋類商品暴利中的暴利
與服裝相比,鞋的利潤更大(除了運動鞋)。運動類商品的利潤相對小一些。本市一般大商場鞋的標價是,加到成本的4倍以上。有的鞋更是從道外鞋市兒等批發市場直接進的。總而言之,鞋是商品暴利中的暴利。無論大小品牌,國內鞋一般都在廣東加工,甚至有的幾十個品牌的鞋本就是同一條流水線上出來的,就是貼的商標不一樣、售價不一樣罷了!
有很多品牌在旺季或者商場搞活動的時候經常會斷貨,為了救急,就趕緊從批發市場進貨,把自己的標縫上去。商場搞活動的時候,往往外面顧客在摩肩接踵購物,裡面辦公區一些品牌的導購和業務在急匆匆貼標。
化妝品幾乎瓶瓶『黑』
一些商場賣的化妝品,有許多都是勾兌過的。這幾乎已經是商場裡的公開秘密了。所以一些商場的工作人員很少在自己商場裡買化妝品,打折促銷時也不買。因為許多進口化妝品,其實只有半瓶是原品,裡面另外半瓶是到國內後,代理商灌進去的!有良心的代理商灌的『代理品』多少質量還說得過去,沒良心的就不好說了。最可氣的是在代理商『灌制』的基礎上,有些經銷商又『灌制』一道,這就更沒法說了!所以很多人從國外自己帶回來的化妝品,雖然從外表看與國內一些商場賣的一模一樣,但是買自國外的用後效果總是要好得多,就是這個原因!
打折
先提價幾百元再商量
商場現在競爭白熱化,不打折就沒有客流,所以商場必須經常搞活動,逼著廠家打折。可是廠家成本那麼高,拿什麼錢搞活動?所以就先抬高價格再打折,導致現在的衣服越賣越貴。
在商場搞活動之前,先提高原價,再打折或返券,這些內幕一般沒法看出來,就是看出來商場也不管。價格提個幾十元是非常普遍的事,有的大件衣服會提幾百元甚至上千元。拿最近中央大街商圈新開張的某大商場打折來說吧,一款平常售價為149元的T恤,打折活動當天價格漲至198元;另一款女鞋打折活動開始後為528元,其實原價377元。
底價
消費者想不到的低
小品牌如果不用價格吸引人,就難有競爭力。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品牌,也就是標價不規范的品牌,導購通過與經理商議,獲得一個底價,比如一件1800元的大衣,經理說最低1000元,實際賣多少錢就是導購說了算了。於是導購經常借此賺差價。
比如還是那件衣服,賣了1500元,給經理報賬1000元,然後找個熟人冒充顧客退衣服,開好小票退出1500元,再自己用1000元把賬平了。某商場就曾捉到過幾個導購這樣乾,最嚴重的一個在一件1.2萬元的皮衣上做手腳,獨吞6000元,利潤大不大?好多消費者在商場裡買衣服,好不容易砍下了幾百元,自以為撿著了大便宜,其實離底價還差得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