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機床工人的榜樣——記齊重數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尚維軍
2006-04-28 14:57:46 來源:東北網  作者:高長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8日電(記者 高長利)近30年時間,累計完成技術攻關、技術革新23項,為企業節約資金400多萬元;完成工時168000小時,相當於完成60年的工作量。一個普通工人——尚維軍在平凡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1977年,尚維軍進入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齊重數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剛入廠的時候,他跟多個師傅學徒,不管哪個師傅他都虛心求教。沒活的時候,他就去別的機臺看人家怎樣裝卡、測量、加工,看不明白就問,車間的老師傅、施工員都成了他的老師。為彌補專業知識的不足,他一頭鑽進了書堆裡,捧起有關的專業書籍強化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通過三年堅持不懈的學習,奠定了紮實的功底,摸到了門道,而且還結合所學創新一些超常規的新工藝。他在加工大型床身時采取調節床身的辦法,使床身與機床誤差這一變數滿足於床身誤差這一定數,控制加工後的對接床身垂直不超過0.02毫米,這種從來沒用過的裝、卡、壓方法,令施工員稱奇。

  在一些常人看來無法裝卡的活,經過尚維軍一研究,都能想出高招。有一次,加工Y36100滾齒機的分齒箱時,這個部件100多個孔,通軸有八排孔,齒距要求公差必須保證在0.02-0.03毫米,而部件大小超出了工作臺尺寸,沒有固定的位置,無法裝卡加工。尚維軍仔細研究圖紙,發現分齒箱底面上有七個地腳孔,可以利用四個作為卡壓點。於是,他建議推翻原來的加工工藝,先加工地腳孔,然後利用地腳孔把分齒箱合在工作臺上T型槽裡進行鏜銑加工。看到這樣獨特的裝卡方式和加工方法,工友們無不稱奇。

  1983年,工廠與哈爾濱一家企業簽訂了定子機座車鏜床加工合同,其精度要求高,技術復雜,如進口需要幾百萬元。車間專門成立了攻關組,負責床頭箱和尾座加工,年僅23歲的尚維軍成了最年輕的成員。為完成加工任務,他查資料,翻圖紙,潛心研究,三個月茶飯不思,每天都鑽研到深夜。最後,他提出了新的加工方法。在最後的九個日日夜夜裡,他一刻也沒有離開機臺,堅持按圖紙要求圓滿完成了加工任務。當工件從機臺上卸下來後,他竟然站著睡著了。這臺設備的研制填補了國家空白,獲得了國家新產品一等獎。隨後,他在攻克難關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漸總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鏜工七步操作法』。尚維軍對技術、對完美產品的追求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他總說,『每當我乾淨、漂亮地解決一道加工難題,圓滿完成任務的時候最高興。』

  1995年,企業效益嚴重下滑,步入低谷。當時,他的孩子小還經常有病,夫妻倆工資都不高,積蓄都給孩子看病了。這時候,許多人都離開了工廠。憑借高超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許多人來找他並許以高薪,但尚維軍不為所動,仍然默默無聞地把身心拴在機臺前。隨著企業效益慢慢好轉,尚維軍迎來了發揮技藝的春天。

  『一個人說的好,不如做的好。』這是尚維軍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二十多年來,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感冒發燒,每天都早早來到車間工作,就連愛人患甲狀腺囊腫住院動手術,他還牽掛著機臺,只是看望了一下就又回到了工作崗位。

  如今,尚維軍在出色完成任務的同時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培養青年技工上。尚維軍帶徒弟很嚴格,但他從不對徒弟提過多的要求,而是通過日常工作中的一舉一動,把高超嫻熟的加工手法和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傳給他們。他帶過的徒弟現在有許多已成為獨挑大梁的生產骨乾。

責任編輯: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