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9日電(記者 高長利)先進性教育活動進入『回頭看』和深化整改階段後,大慶市各級黨組織千方百計解決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大事兒和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難事兒,奏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鋪建增收致富路、大興抗旱保收田、推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等音符於一體的『民生』交響樂,續寫了建設『和諧大慶』的新篇章。
『民以食為天』,農民群眾最渴望的是風調雨順,年年有個好收成。但受自然環境影響,大慶地區十年九旱,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很弱。針對這一問題,大慶市各級黨組織努力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推進抗旱保收基本農田項目。今年,新建抗旱保收田67萬畝,新打機電井1121眼。力爭4年後,全市建成400萬畝保人畜用糧、保龍頭企業原料、保城市『菜籃子』的抗旱保收基本農田,讓大慶農村『靠天吃飯』早日成為歷史。
要想富,先修路。2006年,全市上下繼續加大通縣鄉村公路建設力度,力爭新建鄉村公路847公裡,全部實現村村通,提前四年完成58個鄉鎮鄉鄉通高等級路面,485個行政村村村通硬化路面。同時,投資3000多萬元,為510所農村學校配備了微機,安裝了71套媒體播放設備和610套衛星接收設備,使農村中小學的教學條件大為改善,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更加便捷。
能否把事關民生的問題解決好,是檢驗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取得實效的標准之一。大慶市以往實施的育林基金、綠化費等近30項收費項目給農民帶來了經濟負擔。為此,大慶市果斷清理了不合理收費項目,對綠化費等30項收費取消或暫停。每年可為農民減輕負擔3000多萬元,受到農民群眾的一致擁護。為增加農民收入,大慶市拿出1000萬元農村勞動力轉移專項資金,強化技能培訓,重點培訓數控機床、焊接等高技能工種2萬人以上。2006年,全市將轉移農村勞動力3.8萬人。
今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起步之年。科學規劃新農村建設至關重要。為此,大慶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制定下發了《大慶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和『十一五』期間新農村建設標准。『十一五』期間,全市將重點建設195個達標村、75個示范村、9個市級示范村。同時,把新農村建設的成效作為衡量農村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根本標准,從而形成『從實體建設到事業發展項項有規劃、從市縣到鄉村層層有規劃』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