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價值百萬違建樓拆得好
2006-05-10 10:28:51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0日電 題:價值百萬違建樓拆得好

  4月30日,哈爾濱市群力新區征地拆遷工作正式啟動,當日沈家屯多座價值百萬的違建樓被拆除,其中最高的達6層,最大的面積達1.4萬平方米,單戶私建濫建房屋達11處,總投入500多萬元。

  隨著推土機的轟鳴,一座座小樓被夷為平地。

  那些想乘機『撈一把』的人『機關算盡太枉然,只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建一個樓,再扒掉,這損失是誰的?表面上看,是誰違規誰自嘗苦果。但歸根結底,損失是整個社會的。金錢,可以屬於某一個個人或群體,資源卻是共有的,人力的投入,最終也是由大家一起埋單。況且,拆也是有成本的。500萬是一個什麼概念,讓一個失學兒童重返課堂,一年也不過幾百元。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用錢的地方太多了,需要關心,需要投入人力物力的地方也太多了。像這樣建了再拆的折騰,實在是一種『奢侈』、一種『浪費』,可惜,更令人心疼。可無論如何,筆者都為這乾淨利索、快刀斬亂麻、雷厲風行、立竿見影的猛然一拆叫好,拆得痛快淋漓,拆得大快人心!

  自1998年哈爾濱市政府公布群力新區拆遷規劃,這裡的私建濫建就一發不可收拾。2001年、2003年政府兩次發布公告制止,私建濫建卻愈演愈烈,截至目前已達1100多處,面積近100萬平方米。這些房屋基本上是一磚牆體,既無上下水,也無供電、供水設施,有的甚至連門窗也沒有。明眼人一看便知,根本不是為了居住,更不是什麼所謂的『商服』,建樓無非是為了套取國家的高額動遷補償金。

  如今,隨著推土機的轟鳴,發財夢變成了肥皂泡,夢醒時分,感慨萬千,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說到『當初』,耐人尋味。在蔚為壯觀的私建濫建的大軍中,有個人、有集體;有當地農民也有社會閑散人員,還有個別的機關工作人員。其中一些人是『有一定社會背景』的,他們的加入,他們的『示范』,起到了不小的推波助瀾作用,讓不少『猶豫不決』的平頭百姓下定了決心,其潛臺詞是『人家有背景的人能拿到錢,咱就一分也不能差』,再說,人家『有背景的人』看中了這片地投資建樓,那還會錯,咱不建不是吃眼前虧嗎?於是,互相攀比,樓越建越多,越建越高,越建越大。盲目,是現象,也是實質。目的都是想得到根本就不該屬於自己的利益。

  『轟』的一拆,全傻眼了。

  他們傻眼,並不影響別人思考:

  規則是社會運行的基石,是現代社會良性發展的基本元素。如果沒有規則,人們就可能按照自己擁有的社會資源行事。由於各個社會成員擁有的社會資源差異極大,就極易導致社會的不公平:擁有社會資源較多的人,做一件事付出的成本小卻收益較大;反之,擁有社會資源較少者,做一件事則要付出較大成本而得到較小的收益。這種由於社會規則的缺失給社會帶來的危害已被歷史和現實一再證實。培養與提昇公眾的規則意識,就必須從各個方面強化社會規則,建立健全法制體系,就必須教育和引導人們樹立規則意識,全面強化規則的剛性約束,對於把規則作為權錢交易和利益互換的單位和個人要嚴肅處理,絕不能讓這些人得到非法利益。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那些破壞規則的人不可縱容,必須著力於在全社會建立起規則權威。我們說拆得好,就是因為,規則所賦予的獎懲得以兌現,違規者付出了代價,遵守規則的人沒有吃啞巴虧。胡整,終究是胡整,胡整一時,胡整不了一世。

  拆得好,還好在政府樹立了權威,彰顯了很高的執政能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政府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是制定規則並捍衛規則的實施。有了規則不去維護,其社會危害往往比沒有規則更為嚴重,因為它直接破壞了社會運行的質量,帶給人們錯誤的信息,甚至鼓勵社會成員不擇手段實現個人目的。一些規避規則的人利用所謂的關系破壞社會公義;一些破壞規則的人利用管理因素出現的利益空間謀取非法利益。所有這些,都對社會構成了極大的損害,甚至引發新的社會矛盾。拆除違建樓,說到了,也做到了,維護了社會公平,做了政府該做的事,有理、有據、有節。違章建築侵害的不僅是個人的權益,而且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如果我們對違章建築現象熟視無睹,放任自流,如果處理違章建築不敢碰硬,就不能有效保護城市建設的成果,就難以給老百姓一個明確的說法,給社會一個公正的解釋。凡屬於拆除范圍之內的,不論大小多少,不管涉及到哪一級部門,不管事關什麼背景的人,都堅持一視同仁,決不搞法外施恩、『人情標准』。這樣的拆,誰能不信服!

  一句話,拆得好!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