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過去吃不飽如今人均收入過3000 七裡地村舊貌換新顏
2006-05-11 14:34:3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科技報  作者:李春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月11日電 一提起海林市橫道河鎮七裡地村,知道那兒的人馬上就會想起那山溝裡破敗的茅草房,人們衣食無著的荒涼景象,而現如今,扶貧開發項目在這裡安家後,七裡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全是硬質路面,自來水、電視、廣播100%的入戶率,滿眼的磚瓦房,人均收入超過3377元,一派繁榮的景象。

  七裡地村位於海林市橫道河鎮東北部,有著『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征,小山溝裡的人們祖祖輩輩耕種著人均只有半分的土地,生活十分困難,大多數農戶住在低矮的茅草房裡,磚瓦房只佔30%,沙土的路面,一到下雨天,滿腳的泥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土地是農民生活的主要來源,可是,全村210口人只有105畝耕地,平均每個人只有半分地,用農民朋友的話說,三根腸子餓著一根半,溫飽問題都難解決。各級政府部門都在為該村的脫貧致富努力著,廣大的農民朋友也是想盡辦法增收。

  2000年,七裡地村被海林市政府確定為扶貧開發村,農民朋友迎來了希望的曙光。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七裡地村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致富運動開展起來了。2003年,七裡地村又被確定為省級貧困村,政府從資金到農機具等方面給予了大量的補貼,省財政拿出31萬元用於七裡地村的人畜飲水工程建設,聘請了技術專家對地下水資源進行勘測,召開村民大會,確定利用山泉小溪建集水井,解決人畜飲水問題。目前,全村自來水的入戶率達到了100%,全村主要道路全部修成了硬質路面,並且在道路兩旁安上了路燈,農民朋友再也不用為出行擔懮了。磚瓦房達到了90%,有線電視、廣播也達到了100%的入戶率,並且,電腦上了互聯網,修建了休閑廣場。2005年,七裡地村總收入實現67.6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3377元。

  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讓七裡地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迅速脫貧致富的,有什麼特色項目嗎?答案就是利用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七裡地村座落在張廣纔嶺東麓,地勢高峻,林木茂盛,村內有著廣袤的森林資源,且生棲著多種珍貴的野生動植物。村四周群山環繞,又座落於威虎山風景區內,具有濃郁的文化氛圍,建於1926年的海林地區第一個黨支部遺址也在七裡地村。在扶貧開發項目的支持下,全村人放開手腳大乾起來,開發了紅色旅游、建了垂釣園、迷你高爾夫球場、抗聯廣場等特色的旅游項目,采摘山野菜,庭院養牛、養貉,政府幫助特困戶解決水泥、沙子等建築材料,無償給一頭黃牛讓其飼養等等,在短短的幾年內一躍成為有名的生態旅游村。喬安鵬是這個村的老戶了,他親眼見到了這個村的變化。他育有兩個女兒,沒有兒子,按規定享有每年600元的計生獎勵扶助資金。他家過去住的是茅草房,只有幾分地,扶貧開發後,政府無償送給他一頭黃牛,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如今,這頭黃牛又生下了一頭小牛,磚房也蓋上了,還養了20多品只貉子,眼看著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老喬高興地說:『這都是黨的政策好呀,政府給的這頭牛可是我們家致富的好幫手呢,要是沒有這頭牛,我們的日子還不知道要熬多久呢。』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