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9日電(記者 高長利) 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省農墾總局緊緊圍繞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這一目標,把用現代機械武裝農業、幫扶解困等作為重點問題,深化整改,解決制約墾區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取得顯著成效。第一、二批先進性教育活動群眾滿意率分別達到100%和99.4%。
全面加大農業投入,夯實農業基礎。省農墾總局把加快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作為出發點,提出了『搶抓機遇快發展,振興龍江當先鋒』的目標,努力把北大荒建成全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去年以來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完成水利投資4.1億元,實施了墾區東部稻作農區70萬畝大型提水灌區和西部百萬畝農田抗旱配套工程建設。開展了墾區農業標准化達標年活動,推廣應用了『十大模式』、『十大技術』,提高了農業科技含量,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2005年糧食總產突破200億斤大關,種植業實現增加值111億元。職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家庭農場利潤63.5億元,農場職工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6100元,高於全省和全國農民收入2900元左右。省農墾總局還確定了更快更好發展的總體思路,繼續加大對糧食生產資金和科技服務的投入力度,做大做強糧食產業。2006年,墾區糧豆播種面積達3200萬畝,總產穩定在200億斤,預計實現家庭農場人均收入6650元。
用現代化大機群裝備農業,加快農機現代化步伐。在先進性教育活動開展以來,省農墾總局站在引領現代農業的戰略高度,下大氣力用現代化大機群武裝農業,組建北大荒農機集團,加快墾區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積極推進和發展農機股份制、合作制經營,出臺扶持政策,調動職工更新農機的積極性。實施了現代農機裝備實驗區項目,投資1.28億元,引進了一批現代化的大馬力拖拉機和配套農機具,重點實施了107個現代農機裝備示范區項目。用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項目裝備了17個水田現代農機裝備示范區,投資8800萬元引進國內外先進水田農機1850臺。教育活動開展以來,全墾區農機更新總投入達到11.5億元,新增各類農機具3萬臺件。2005年,墾區水旱田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2%,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以上,飛機航化作業等先進農業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
健全『五保合一』社保體系,為群眾提供保障。省農墾總局加強各種社會保障體系和機制建設,完善了職工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五險合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從根本上保護職工群眾的基本權益。目前,已為13萬名漏保、斷保職工接續了養老保險關系。墾區22萬離退休人員13億多元養老金全部按月及時發放,實現不欠一人、不欠一分的目標。為3.3萬名下崗人員發放了失業金,失業保險金登記發放率達到100%。61萬名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享受了基本醫療和大病醫療保險待遇,2431名職工享受了工傷保險待遇,為3164名女職工支付了生育保險金。五項保險的開展,使退休職工有了保障,失業職工有了救濟,患病職工得到醫治,傷殘、生育人員享受了應有的待遇。目前基本醫療最高報銷額已達2.6萬元,大病保險報銷額最高達15萬元,基本解決了職工無錢看病、因病致貧問題。
實施扶貧解困民心工程,幫助弱勢群體致富。省農墾總局把關心幫助弱勢群體作為難點問題,采取有力措施,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以專項救助為輔助,以社會救助為補充,大力推進扶貧幫困的民心工程。在整改工作中,全墾區出資12萬元補貼了近400名孤兒的生活,出資50萬元改善了殘疾人的生活,救助400名精神病人,出資80萬元對1700多個大病家庭進行了救助,出資200萬元資助了2000名在校的特困大學生。據不完全統計,墾區先後發放專項救助資金達到350多萬元,直接救助群眾5000多人;全墾區投入扶貧資金5046萬元,扶持1.13萬個貧困職工家庭發展致富產業和項目;為貧困戶捐資690萬元,幫助解決生產貸款323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