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肇東農村領軍人物發揮致富"磁場"效應 助推新農村
2006-05-12 09:40:1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曉東 楊欣 李田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2日電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新農村應有新農民。沒有新農民,沒有農民的參與,何談新農村?農民是新農村的受惠者,更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

  農民的改革開放意識、發展農村經濟的技能、科技文化素質、文明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動力。

  在肇東走訪,令人欣喜。肇東農民正在煥發出極大的熱情行動起來,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成為肇東新農村建設中一股新鮮氣息。

  『中心戶』許彥彬,一戶帶千戶

  走進向陽鄉農民許彥彬的家,說是家,又像是網吧,六七臺電腦、打印機、傳真機、視頻攝像頭,一應俱全。

  說是家,更像活動站,四壁上滿是農業信息簡報。采訪許彥彬,我們沒想到,一個農民靠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乾出了這麼多『漂亮』事。

  他自費到東北農大學習瓜菜種植技術,自己琢磨出一套栽培方法。

  他自己創辦了一個農民科研所——向陽鄉新時代科研所。

  自己正式注冊創辦了協會——肇東市向陽鄉瓜菜協會,下設銷售聯合體和農技推廣服務中心。

  自辦《農業科技信息簡報》下發給農戶。

  去年春節,他組織『科普超市』,邀請省內農業專家為農民進行諮詢。

  他在哈爾濱、大慶、大連、上海等大城市招聘市場信息員12人,搜集各地農產品生產和價格信息。

  在向陽鄉建起瓜菜批發大市場,又進入省城,設立瓜菜批發點。

  他說:農業生產要把農民小生產和大市場連接起來。要把生產瓜菜的農戶組織起來,擴大產業規模,達到集約化、專業化,去年,向陽鄉瓜菜基地年產瓜菜總量1500萬公斤。

  他組織搞『寒地黑土越夏栽培番茄標准化示范區』,年產番茄1800萬公斤,1800農戶戶均收入1.1萬元。

  他每天上網,下載供求信息,打印出來發到農民手中。

  許彥彬是個老百姓『崇拜』的人:多次獲全省科技戰線先進個人『十佳會長』、綏化市『十佳』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他被確定為『新農村建設中心戶』後,免費為鄉親進行技術服務10000餘人次。

  他說被確定為新農村建設中心戶後乾勁足了,要『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辦、領著農民乾!』

  在肇東,像許彥彬這樣的『新農村建設中心戶』不只他一個,全市已發展到10050戶,佔農村總戶數的11.2%,形成以戶帶戶、以戶帶屯、以屯帶村、以村帶鄉,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局面。二街村的房子昇了價

  走進昌五鎮二街村,已是傍晚,整潔的村容讓我們心頭一喜:白色路面在家家農戶房前經過,路上乾乾淨淨,幾乎看不到稻草;一輛輛摩托車不時從街道上駛過,放學的小孩子成群結隊在嬉戲。

  路寬4米,厚度16公分,白色路面,在全村延伸1公裡,這條路可謂時下我省農村『高等級』村路,引起我們的興趣。

  令人驚奇的是,去年修這條路時,鎮上沒投一分錢,修路資金全部來自村裡自籌的30萬元。

  說起過去二街村的路,村民感嘆:『雨天一腿泥,晴天一身灰』。路,不但影響村民生活質量,還制約著農業生產,成了農民的『心結』。面對農民強烈的心願,村裡決定不等靠鎮裡投資,村裡自己想辦法解決。

  修路投資高,錢從那裡來?這個村是一個生產發展基礎比較好的村子,全村4000多人,去年人均收入3800元,畜牧業是這個村的主要產業,肉牛、豬、雞給當地農民帶來了收入的增長。村裡經營有方,每年靠租賃房屋等還有20多萬元收入。修路資金村裡出一部分錢,其餘資金缺口村民自己湊,路修到誰家門口,誰家就出錢,經過的100多家農戶,都痛快地交錢,村民告訴我們,全村不夠痛快的只有兩戶。

  城裡有物業管理,二街村也模仿城裡搞起『路業管理』,自己走的路自己修、自己管。每家出100元交到村裡,負責路的維護,現在村民對路格外珍惜,看到超重的車進入,都出來擋駕。

  村支書告訴我們:全村總路面6公裡,今年還要陸續修。還要修上寬1米,下寬0.8米的排水溝,路兩旁還要栽上丁香、雲杉。

  二街村的村民品味著路帶給他們的喜悅。路修好後,所經過的百戶人家,農房都增了值,每家房價都漲了1萬多元,過去村裡有個農戶家房子4萬元還賣不出去,現在6萬元輕松出了手。

  李世福跑『銀監會』為農民籌資金

  李世福是肇東昌五鎮向陽鄉中心村文化體育活動中心戶。李世福在農村是個司儀,在村裡很有名氣,村裡『辦事』不但他主持,他家還有300平方米的大廳,農民『辦事』時經常在此聚會,他所在的村屬於『上等村』,農民收入逐年增加,缺少文化生活。鄉裡把他確定為『文體活動中心戶』後,給他配備了乒乓球案、羽毛球拍、200多本書、報紙,農民來此辦婚事的時候可以打球、看報、借書,晚上,他還組辦秧歌隊,現在農村老頭、老太太每天晚飯後在他家門前扭秧歌健身。由於到他這裡打球、下棋、扭秧歌的人多,老李對農村的喜怒哀樂、大事小情了解的比較多。在他家裡,記者看到滿屋花草郁郁蔥蔥,書桌上還有幾本金融方面的書。

  他還把今年『一號文件』摘抄下來,向農民宣傳,在他家牆上有一首他自己創作的詩『一號文件、指路明燈;發展機遇,千載難逢;利國利民;生存發展,千帆競爭。』朴素的語言體現了農民建設新農村的強烈願望和緊迫感。一了解,農民老李最近研究起了『金融』問題。

  他所在的向陽鄉目前還沒有一個銀行儲蓄所、信用社,農民種地、發展生產需要資金只能靠民間借貸,民間借貸利息高,最低一分五,壓得農民吃不消。據老李估計,鄉裡民間借貸總金額是四五千萬。

  老李把他抄錄的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一大段念給記者,內容是關於農村金融的,他說,建設新農村,最缺的是資金。中央一號文件裡說了允許農村自然人和企業開辦小額互助性質貸款,銀行儲蓄、信貸到不了我們這裡,有了政策,我們農民可以想辦法自己解決資金問題,互助貸款,合作共贏。

  他告訴我們,上午,他剛去了市銀監會,與行長談開辦農村互助貸款合作社問題。行長熱情接待了他。

  也許不久,我們就可看到農民自己的『銀行』——農民互助貸款合作社在肇東成立。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