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2日電 題:新農村熱盼新農民
設好新農村,關鍵是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家。
如果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代表了中國傳統農民典型的生活節奏;『百畝之田,勿失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代表了中國傳統農民古老的生存狀態;『一夫為粟二百石』代表了中國傳統農民曾經達到的較高勞動生產率;『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代表了中國傳統農民最朴實的幸福觀———那麼,當前,建設新農村應該下大力引導農民轉變觀念:他們不僅是新農村的受惠者,更應該是新農村的建設者。
肇東市在新農村建設開局之初,不做面子文章,以人為本,以農村經濟發展為先,立足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和建設新農村能力,從農村最基層的農戶抓起,采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方法,以戶帶戶、以戶帶屯,以屯帶村,以村帶鄉,引導農民提高改革開放意識、科技文化素質,調動了當地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積極性,為綏化新農村建設帶來一股新鮮的動力和活力。
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新農村建設應有新農民。面對廣大農民求富盼強的強烈願望和自身素質低的現狀,肇東市委、市政府把新農村建設的基點放在調動農民積極性、參與性,提高自身素質和建設新農村的能力上,引導農民克服等、靠、要思想和小富即安思想,自覺、廣泛地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來,拋棄『小農意識』、鍛造『新農民意識』,以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目標,力求實效。這一做法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落點在『村』、重點在『村民』;為的是村民,靠的也是村民,讓農民真正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
肇東的經驗啟示我們,如果我們通過卓有成效的措施方法,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農民,激發更多農民建設新農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農民致富、農村面貌一新的步伐一定會快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