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農村勞動力建檔率100%:齊齊哈爾一檔解"三愁"
2006-05-14 17:02:0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隋紅專 劉麗芳 路敦英 孫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4日電 依安縣陽春鄉祥順村村民張軍已在外打工多年,無論到哪裡,他和同鄉們都不會忘記隨身攜帶一樣東西——農村勞動力檔案。這是他們的『介紹信』,也是他們接受跟蹤服務的『聯絡卡』。截至目前,齊齊哈爾市124個鄉鎮1257個村共建起171.5萬件農村勞動力檔案,農村勞動力建檔率為100%。

  檔案上除了記載農民的姓名、年齡、身份證號、家庭住址、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健康狀況、技能特長、培訓情況、務工經歷、品德表現外,還有鄉鎮政府及派出所的公章。為什麼要給農村勞動力建檔?開先河的克山縣古北鄉自有說法:一檔解『三愁』,即政府愁——人多地少,大批富餘人員需要轉移;農民愁——外出打工,『兩眼一摸黑』,不知路在何方;用工單位愁——不知應聘者來路如何、技術如何、人品如何。正是這農村勞動力檔案解開了糾纏三方的結。

  返鄉農民工滕鐵柱深有感觸:『同樣外出打工,我們有檔案的顯得正規而有說服力,比起沒檔案的打工者,我們找活更順當些,招工單位也願意優先考慮我們。』北京九州輝煌文化諮詢中心經理吳繼寬說,就是看到古北鄉的勞動力資源信息後決定招工30人。

  建檔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孫明是克山縣保安村的村民,去年在遼陽市的一家私營鋼廠打工,工作表現一直不錯。

  有一次,因有突發事情誤工幾天,老板就扣發了他當月的全部工資。一籌莫展的孫明突然想起了檔案信息中提供的聯絡方式,撥通了家鄉農民擇業辦的電話。辦公室助理遲永林問明情況後與鋼廠負責人溝通,幾番懇切交談,廠方被打動,答應支付孫明當月的基本工資。

  齊市各級檔案部門在勞動力轉移部門配合下,通過電話諮詢、網上了解、回鄉人反饋等途徑,對外埠勞動力市場和用工單位按誠信度好壞歸檔,檔案裡記載著外埠勞務市場坐落的城市、企業經營狀況、勞動時間、勞動條件、合同關系等,做到讓農民心中有數,知己知彼。各縣(市)區鄉鎮依據農村勞動力檔案信息,搞好培訓市場調查,了解培訓需求,並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服務。依安縣職業技術培訓中心與江蘇埠寧職業學校聯合,培訓農民1095人,有981人實現了就業。齊市還依據檔案提供的信息,在外出務工農民較集中的地區建立了勞務輸出基地和服務站,提供用工信息,幫助維權解難。截至去年末,齊市已在大連、北京、青島等地建立了835個勞務輸出基地和輸出點、42個勞務輸出服務站。

  有人擔心,農民工數量大、流動性強,建檔案會不會成本過高,難以持續?

  記者在齊市了解到的情況是: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縣鄉投入檔案建設資金350萬元。檔案除個人基本情況外,重點突出文化狀況、培訓經歷、技能特長、求職經歷。檔案一式三份,農民工自己帶一份,村裡、鄉裡各存一份。各村設立聯絡員,了解勞動力外出務工變化情況;鄉鎮一級設立服務站,收集各村情況;縣裡建立了檔案資源庫和計算機平臺並聯網,向市裡匯總情況。每到春節農民工返鄉,聯絡員就更新檔案內容。

  這樣的農村勞動力檔案不求全但是跟蹤更新非常及時,大家都認為這筆錢花得值。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