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9日電 對於這塊神奇的黑土地,記者並不陌生。1992年的春天,記者的自行車曾粘著這裡的黑土,碾過他們的致富之路;1998年的春天,記者又在這裡蹲守了一個星期,感受到他們整合生產要素,聯片耕作、規模經營的新的土地革命;今天,又是一個春意盎然的季節,記者再次撲向了這塊神奇的黑土地——齊齊哈爾克山縣西聯鄉。
當年的鄉長竇其傑如今已成了黨委書記。既然是老朋友,竇書記和記者的對話也是開門見山:『當年你來這裡采訪報道我們鄉整合土地、聯片種植、統種統管分收的經驗時,曾給我們留下個難題,就是實行機械化規模經營後解放出的大批勞動力如何轉移。現在我告訴你,這幾年我們全鄉13654個勞動力,已經轉移出去9171人,佔全鄉勞動力總數的71%。這些掙脫土地束縛的勞動力,有的在大連、沈陽打工賺錢,有的飛赴韓國、日本、俄羅斯去掙外幣。去年我們西聯鄉人均收入3176元,而其中靠外出打工勞務收入就高達2400元……』
面對竇其傑亮出的業績,記者將信將疑。為了進一步核實這個新聞的真實程度,記者掉頭奔向了新樂村。村黨支部書記張政仁也給鄉黨委書記的『大話』拿出佐證:新樂村共有老少村民2130人,其中有1230人將土地轉租倒包給農家把式,出外打工賺錢。在家的種地是好手,每戶經營一二百畝耕地;出外打工的是能人,每人每年揣回萬元鈔票。去年全村人均收入3774元,其中外出打工收入便佔據一半。現在全村13400多畝耕地,都是機械化規模經營。農民富了村裡的積累也增長了。去年,我們為了解決農村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還成立了一個老年人協會——凡是50歲的村民,都加入了協會。50歲—60歲的村民每年交會費50元,60歲—70歲的的村民每年交會費100元,到70歲以上村裡發養老金,每年給500元。現在我們村共有70歲以上的老人110人,60歲以上的村民200人,50歲以上的村民300人。一年收會費3.5萬元,支持養老金5.5萬元,這差額的2萬元由村裡補齊。
口說為虛,眼見為實。記者推開了村民於永海的房門。今年52歲的於永海是種地的好把式,他正和老伴在屋裡挑選黃豆種子。老於告訴記者,他轉包了外出打工村民的230畝耕地,每畝每年租金170元,再加上自家的承包田40畝,於永海今年耕種了270畝耕地。記者問於永海:『這麼多地侍弄過來嗎?』於永海抿嘴一笑:『我們村早已施行規模經營,聯片種植、全村統一播種、統一整地、統一收獲,有啥弄不過來的。』記者又來到一處新蓋的三間磚房的院裡,房主祁紅軍正和媳婦在房前小菜地上起壟。祁紅軍指著這新蓋的三間大房說:『這就是我們三年打工掙回來的。蓋這三間房花了5萬多元。』
鄉黨委書記的『大話』,記者在新樂村的實地采訪得到了初步驗證後,記者又趕到發家村。村黨支部書記朱道纔嘮起這幾年的變化嘴更硬:『我們村有多富不跟你透露,可明擺著的事兒讓你聽聽。現在,全村農民的合作醫療費、農民人壽健康保險、中小學生學雜費、書本費全由村裡包了。』
記者在西聯鄉轉了大半天後,纔對鄉黨委書記竇其傑的『大話』深信不疑。西聯鄉這幾年通過聯片種植、規模經營、反租倒包的生產要素重組,將大批的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並給他們插上了翅膀,放飛到國內、國際。
『生產力、生產關系發生變化,推動了社會進步;農民擁有土地又不依賴土地,這一觀念的轉變,加快了新農村的建設步伐』——當記者離開西聯鄉時,鄉黨委書記竇其傑又給記者添上了這重重的一句。
![]() |
種地上規模,打工有力量。新樂村農民祁紅軍背對靠打工掙來的新房,又狠狠地舉起了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