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3日電 22日,楊利偉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參加『哈工大與中國航天』系列活動開幕式,並接受哈工大聘請,任該校兼職教授。
不到8時,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二校區主樓陽光大廳內,千餘名大學生等候迎接楊利偉。9時30分,楊利偉在大學生們的簇擁下走進展覽現場,為『哈工大與中國航天』大型展覽揭幕。楊利偉在現場表示:『很高興在哈工大與大學生交流,也希望大學生們能努力學習,在科研創新上有所進步。』
楊利偉從該校黨委書記郭大成手中接過哈工大聘書,成為該校兼職教授。楊利偉說:『今天能夠受聘哈工大的兼職教授,非常激動,也非常高興。來哈工大的願望由來已久,因為在航天這個行業中,哈工大校友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在踏入航天隊伍後,接受了很多哈工大教授的指導和幫助。今天受聘哈工大兼職教授,對我來說既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壓力,希望自己能夠與哈工大師生共同攜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也希望自己能為哈工大的發展和哈工大學子的成長起到一定的作用。』
據介紹,今年是中國航天創建50周年。50年的發展、建設歷程中,哈工大人始終胸懷祖國、心系航天、奮勇拼搏、刻苦攻關,在中國的航天史上留下了一頁頁輝煌的篇章。
航天員訓練的殘酷程度你能想象得到嗎
楊利偉講述
『魔鬼訓練營』裡的故事
5月21日、22日,楊利偉先後來到黑龍江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大學生暢談交流青年人學習、勵志和創業方面的體會。每到一處,楊利偉都受到了大學生們的熱烈追捧。
學習是件苦差事
『我看到同學們,就想起了我上學時候的艱辛。』楊利偉說,『我是在空軍飛行了15年後又坐到課堂上來重新學習的,學習確實是個很艱苦的工作。』
楊利偉說,從飛行員向航天員轉變是一個巨大的跨越,橫亙在其間的艱難險阻是普通人難以想象的。說起學習,首先要闖過的就是航天科學的基礎理論關。作為航天員,載人航天工程的七大系統理論和技術知識都要掌握。那段時間,為了啃下基礎理論這塊硬骨頭,楊利偉天天是零點以後纔睡覺的。
『為什麼這樣辛苦?因為你不能落下功課。落下了就沒有人給你補課!』楊利偉說,『我們沒有專職的老師,給我們講課的都是工作在一線的科研人員,人家講完課就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了。』
楊利偉介紹,他和航天員戰友們進入飛行學院學習的課程共13個門類50多門課程。他學的專業是空氣動力學,剛剛進入課堂學習的時候坐不住板凳,總是犯困。於是,他就沏一大杯濃茶不停地喝,如果實在困了就在教室的後排座的空當站一會。
據楊利偉介紹,國外培養的航天員系統有三個部分組成:即指令長、工程師和專家,執行任務時各有分工。而目前我國培養的航天員都是指令長,指令長不僅要完成操作飛船的任務還要兼顧隨船工程師和專家的工作。因此,中國的航天員是多面手,這就要求他們有過人的本領和超常的耐力。
有家不能回
闖過航天基礎理論這道關,挑戰生理極限的體能訓練和航天模擬環境訓練又開始了。
楊利偉說,有人說航天員每一項訓練都稱得上是『魔鬼訓練』,這話雖然有些誇張,但高強度的訓練確實是對航天員生理極限的挑戰。
在俄羅斯的加加林宇航訓練中心,楊利偉和戰友第一次登上由一架伊爾-76型運輸機改裝的失重模擬飛機進行失重訓練。雲海中,飛機沿拋物線連續俯衝、拉起……在國內,模擬器訓練裡,炎熱的盛夏,他和戰友要穿上保暖內衣,再穿厚重的航天服,一練就是三四個小時,每次訓練結束體重都要明顯下降。他們還被拉到野外進行沙漠生存、寒區生存、水上救生、高空飛行、空中跳傘等極限訓練……
楊利偉說,『按照規定,全體航天員都要住在訓練地,每周只允許周末回家,其餘時間全部吃住都在訓練基地。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個月兩個月,那是需要你8年過這樣的生活,你受得了嗎?』
據其介紹,楊利偉在這個集體裡享受過特殊照顧。『在飛行前的大概兩年左右的時間裡,我被領導特批一個月可以回家住10天。』楊利偉說,他被特別關照的原因是妻子張玉梅患腎病,需要人照顧。『我要到醫院照顧妻子,回家後要照顧孩子。所以,那還是一段每天零時以後纔能睡覺的日子。』
楊利偉說,航天員也好、航天英雄也好,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都有七情六欲兒女情長,不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丈夫都要面對來自社會和家庭的責任。
頭部負6度躺在床上20天
神州五號飛船剛剛發射時,通過電視屏幕人們注意到楊利偉的面部通紅。對於這一現象,楊利偉解釋說那不是因為激動和緊張造成的,是失重引起的。
『臉紅只是表象,當時整個身體的血液都湧向了頭部,頭漲、鼻塞,非常難受!』
據其介紹,為了適應太空飛行失重給身體帶來的影響,在訓練時,航天員要頭部呈負6度躺在床上堅持20天不動,吃喝拉撒都在這種狀態下進行。
楊利偉說,太空環境給人類帶來的最大的不適是震動和過載,震動的噪聲有時達到160分貝。
他說,通常游樂園裡過山車旋轉時約有2個G的加速度,而航天員訓練時在地面用大型離心機訓練,設置的加速度通常為8至8.5個G,面部會變形,眼淚也會不由自主地被甩出來,十分痛苦。訓練時,航天員一手操作,另一只手握報警器,如果哪位航天員承受不了了,只要按一下手中的報警器,離心機就會停止運轉,『可是8年來,從沒有一個航天員按過一次報警器。』
而穿著航天服訓練就跟美容院的減肥方法差不多。一次訓練要4個小時,身體在20公斤重的航天服的密閉狀態下大量出汗,每次完成訓練後,襯衫都能擰出水來。
『館長,你好!』
殘酷的訓練讓人聽起來壓抑,為了活躍氣氛,楊利偉講了一個輕松的『段子』。
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號出征儀式後,楊利偉在祖國人民期待的目光中揮手告別。『我是提前15分鍾進入發射架的。』楊利偉說。
據介紹,發射架離地52米,當時包括楊利偉在內只有工程師、保健醫生等5個人在場,其餘人都撤離了現場。要知道,火箭和飛船總重量為480噸,而燃料就佔了430噸,一旦發生意外後果可想而知。
『當時的氣氛很緊張,有戰友為了緩解緊張的氣氛,讓另外幾個戰友說個笑話,可誰都張不開口。』
『當我進入飛船之前,為我關艙門的工程師對我說:「利偉,你知道當年給世界第一位宇航員俄羅斯宇航員加加裡關艙門的工程師現在已經是俄羅斯國家航空博物館的館長了。我立刻笑著回應「館長,再見!」』看到楊利偉的表現,這位工程師開心地笑了。
2003年10月15日9時,楊利偉肩負億萬中華兒女的重托,從容登上『神舟』五號飛船,在衝天光焰托舉之下飛向浩瀚太空。他乘『神舟』飛行21小時23分,環繞地球14圈,行程60萬公裡,出色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歷史使命。
首次太空飛行,楊利偉經受了超乎想象的嚴峻考驗。起飛階段,強大的超重負載如泰山壓頂;穿越大氣層時,飛船舷窗外一片令人心悸的火紅。在21小時23分鍾的飛天裡程中,楊利偉從容鎮定,200多個操作動作准確到位,無一差錯。
神州五號順利返回地面後,楊利偉見到前面說過的那位工程師,楊利偉上前與他熱烈擁抱,連說:『館長,你好!你好!』
在美國搞活動時,一位70歲的老華僑拉著楊利偉的手流淚:『中國人的飛船飛多高,海外華人的頭就會抬多高!』這就是中國人的凝聚力!
楊利偉說到此,大學生們再次報以雷鳴般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