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5月23日電 記者從正在銀川市召開的全國水土保持工作會議上獲悉,盡管我國不斷加大治理力度,作為世界上三大黑土區之一的東北平原黑土區的水土流失仍在發展中,面積不斷擴大,黑土層變薄,土壤養分下降,影響到東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目前東北黑土區水蝕面積不斷增加,目前大約為20萬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大約有11萬多平方公裡,其中水土流失面積已由50年代的24292平方公裡增加到2000年的45106平方公裡,而且近年來還有不斷增加的趨勢。與此同時,黑土層厚度明顯變薄,坡耕地年流失厚度超過1厘米,土壤養分也隨之下降。據1979年的第二次普查統計,黑土層厚度在16厘米至72厘米,平均約為44厘米。可到了2003年以後,黑土層厚度在40厘米以下的約有50%,許多地方的黑土層已經消失,土壤有機質也從開墾前的8%至10%下降到如今的3%左右。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有關專家介紹,由於不合理的開發方式和不重視水土保持導致黑土退化加劇,並帶來一系列危害。近年來,東北旱澇發生的頻率在不斷增加,從上個世紀50年代的3年至5年一次乾旱,增加到現在連年春旱。大量的水土流失還造成江河湖庫被泥沙淤積,降低了水利設施的調蓄功能和天然河道的泄洪能力。另外,由於水土流失和土壤養分下降,導致土地生產力下降、糧食減產。據調查統計,黑土區目前因水土流失形成的溝蝕和面蝕已經造成每年糧食減產1921萬噸左右。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閆百興說,今後必須以小流域為單元,建立水土保持指揮體系和嚴格的考核制度以及適合黑土區的土壤侵蝕分類標准,開展綜合治理,實施黑土保護和林網修復改造等工程,逐步減少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的面積,使其在生態與環境方面整體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