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30日電 經過長期發展,秋林公司從一家前店後廠式的私營企業成為擁有巨大資產的集團公司,旗下擁有多家企業。就在旗艦企業秋林公司一步步走入困境之時,其他舉著秋林旗號的企業也呈現不同的發展態勢。同一個品牌,不同的命運,起起伏伏之間,耐人尋味。
『道裡秋林』收租度日
道裡秋林公司,如今叫做秋林國際商城,是晚於南崗秋林10年『出生』的『同胞兄弟』。曾經,一個南崗一個道裡,遙相呼應,長期執哈市商業零售業牛耳,威風八面。然而,如今的南崗秋林幾經折騰,已經成為一家嚴重虧損的上市公司;道裡秋林也成了南崗秋林的『難兄難弟』,陷入靠吃房租維持生計的局面。
5月24日,記者來到百年老街尋找『道裡秋林』。然而,遍尋中央大街,已經不見『秋林公司』的金字招牌。在中央大街246號,原來的道裡秋林店鋪已經掛上了『申格體育』的牌匾,而一街之隔的門市也成為『雅戈爾』服裝專賣店。在『申格體育』樓上,記者見到了仍然在這裡工作的秋林國際商城的工作人員。據副總經理李朝增介紹,現在秋林國際商城共有員工680餘人,正常來上班的只有20餘人,主要負責物業管理。其餘人員或退休在家,或待崗。李朝增算了一筆賬:每年出租房子能得到350多萬元,而維持兩座樓的運轉加上680餘人的工資、保險、包燒費等開支,每年需要600萬元。目前,欠幾家銀行的貸款本金近7000萬元,欠秋林集團賬面款5000多萬元。『這些利息根本就無力歸還了。』李朝增說。
『巨人』倒下無力再起
據秋林國際商城黨支部書記叢淑賢介紹,道裡秋林原來是俄羅斯商人在南崗開設秋林公司後,在道裡開設的一家分店。收歸國有後,這種關系也一直保存,現在這兩家秋林的員工好多都有親屬關系。『我們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回憶當初,叢淑賢不勝感慨。在上世紀80年代初,道裡秋林達到歷史最輝煌時期,每到節假日,人流攢動,『人多得都擠不進來。』那時只有員工300多人,年銷售額達到5000多萬元。秋林公司作為老牌企業,信譽卓著、貨物充足、質量好,在消費者中口碑極佳。加之當時物資缺乏,使企業的商品供不應求。那時道裡秋林是人們羡慕的對象,福利高於其他行業的平均水平。
然而,隨著向市場經濟轉型,道裡秋林沒有跟上改革的節奏,尤其是中央商城、錦繡商廈等新興百貨公司的興起,使道裡秋林備感壓力,從1990年開始日益走向衰落。為了與鄰近的商業零售企業競爭,道裡秋林於1995年貸款重建了店面,然而非但沒有起色,反而被沈重的貸款壓垮了,至1997年,道裡秋林完全停止正常營業,店面出租經營。
品牌優勢喪失殆盡
1958年,秋林正式收歸國有後,道裡秋林仍隸屬於秋林公司。文革前,兩家分開,南崗秋林公司改名『東方紅』,上級單位為哈爾濱市商業局;道裡秋林更名『太陽昇』,隸屬於哈爾濱市百貨公司(現工百集團)。1998年,道裡秋林又成為秋林集團的托管企業。然而,不管怎麼變,道裡秋林的『國企』身份一直沒有變。
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後,道裡秋林老國企的弊端暴露無遺。經營上,仍是『上級說的算』,企業自主少,經營模式陳舊。體制上,員工仍是『鐵飯碗』。由於是老企業,退休職工多,包袱沈重。叢淑賢告訴記者,從去年10月到現在,職工還沒有開一分錢工資,職工的包燒費也有七八年沒有報銷了。
在新興百貨商店的競爭下,秋林的競爭力喪失殆盡,在對手的節節進逼下,沒有還手之力。在背著包袱苦苦支橕一段時間後,最終在貸款的重壓下轟然倒地。如今的道裡秋林已全然不見往日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