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30日電 從百年棺木變成百年下水道,道外北三道街考古現場似乎和大家開了個玩笑。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簡單。29日,記者從有關單位了解到,百年下水道已做保護處理,並靜待開發。記者還了解到,這種罕見的木質排水系統,在哈市早期城市建築史上,可能還是被普遍應用的。
考古現場已降溫
28日晚,北三考古現場的圍擋被撤掉,考古工作人員離開了現場。記者從附近的昇平社區了解到,轄區居民對『古墓』變成了下水道這一情況,普遍持失望態度,現在已經沒有人再關注這個土坑。百年下水道與百年棺木的差距似乎有些大,人們對寶貝的期待好像落了空。
記者從哈爾濱市文物管理站了解到,對接近或超過百年的城市排水系統的考古挖掘工作已經結束,並對挖掘現場做了初步回填。百年下水道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相關考古單位正在對挖掘過程進行總結,並會向有關部門提出進一步的保護意見。
五彩苫布做保護
據參與考古挖掘的賈英哲介紹,並非像有些人說的:百年下水道未做處理便被『拋棄』了。在撤離現場前,考古工作人員對發現的木質下水道,用五彩苫布進行了專業包裹處理,並做了密封式保護,以確保再次開發前不被損壞。百年下水道反映著城市百年前的建築史和建設史,價值不言而喻。
賈英哲說,他們對下水道中的沈積物已經做了分析,確定其為城市專用排水系統。下水道是排放落地雨水用的,沈積物則是路面的積塵。從他們掌握的信息角度來說,還沒有在國內或省內發現類似材質的古排水系統。他們的意見是:應該在百年下水道上設置防暴玻璃護面,形成城市文物保護景觀。
通江街也有木質下水道
百年前的城市排水系統,僅僅老道外所獨有嗎?記者接到道裡通江街居民楊先生的電話,反映早在14年前,在通江街與紅霞街的交口處,自來水管線鋪設工程就曾挖出了大段的木質下水道。『看到報道後,我的心就是一顫,從外觀上看,都是松木質地和類似棺材的形狀,根本沒有區別。』老楊說,當時並沒有考古工作人員在現場,那個木質下水道草草就被回填了。
如果楊先生的話得到證實的話,那麼似乎可以說明:早在百年前國外移民沒有建設沿江地帶時,本土居民在這裡就已經建立了具有城建設施的城鎮,這一區域不但包括了被稱為傅家甸的老道外,而且還包括了道裡區的沿江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