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建設新農村 喜看大慶市大同區為17萬農民破解『六難』
2006-06-04 14:15:2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武從端 賈超時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4日電 曾經深深困擾大慶市大同區17萬農民多年的增收難、出行難、看病難、就學難、飲水難、財源難,如今正在變成舒心事兒———

  大慶市區向南80公裡,是這個市惟一的農業區———大同區。

  農歷小滿這天,記者深入到大同區采訪,3天的村屯之行,所見所聞,一幅加快建設新農村的宏偉畫卷躍然百裡鄉間。

  區委書記於洪濤說,破解農民『六難』,是大同區向新農村邁進的『敲門磚』。

  增收:『農轉牧』、結構調整、興修水利

  一走進老山頭鄉永龍村,就看到村頭的一戶院子裡一對夫婦正在給兩頭高大的荷斯坦黑白花奶牛洗澡,主人告訴記者說,這兩頭奶牛是幾天前纔買回來的,花了兩萬五千元,錢是從鄉信用社貸的。他還說,春起到現在,全村共買回來69頭奶牛,都是鄉信用社給貸的款。

  見記者有些疑惑,鄉黨委書記劉景龍笑著說,農民買牛、信用社貸款、區財政拿利息,這是今年區委、區政府為鼓勵農民多養奶牛出臺的新政策。

  劉景龍進一步解釋道,以往農民貸款,擔保手續挺麻煩,現在只要同村的5戶農民聯保就行了。

  區農委主任穆德義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以來全區已經為農民發放買奶牛貸款4373萬元,買奶牛4093頭,僅此區財政就要貼進利息574萬元。到年底,全區奶牛存欄數可達到1.5萬頭。

  林源鎮是產業結構調整得最好的村子,名字就叫新村。記者來到新村時,剛好趕上八一農墾大學的張教授正在村部給農民們講西瓜的田間管理新技術。村支書周慶堂告訴記者,他們村種植的無籽西瓜早就遠近聞名了,去年還賣到了上海和深圳。為了提高品質,村裡聘請了農大的教授來做指導。

  周支書說,目前全村西瓜、花生等經濟作物與大田的種植比例是7:3。

  據了解,今年,大同區共種植各類瓜菜15萬畝,成為大慶及周邊市、縣瓜菜主要供應地之一。

  過去,大同區是『十年十旱、靠天吃飯』,這種局面到今年已有了根本改觀。區水利局局長劉長勝說,今春,全區新打機電井221眼,累計總數達到了1745眼,有效覆蓋45萬畝農田,佔全區耕地總數的一半以上。農民們都親切地把這種抗旱保收田稱為『鐵杆莊稼』。

  出行:村村鋪上『紅地毯』

  隨意走在大同區的鄉村之間,腳下都是整潔的紅磚路,農民們把它叫做『紅地毯』。

  林源鎮黨委書記巴小東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前些年,新村及相鄰的幾個村子無籽西瓜大豐收,但由於沒有路,西瓜運不出去,眼瞅著大堆的西瓜爛在地裡,農民們欲哭無淚,有的乾脆喂了豬。

  區委、區政府下決心幫農民們把路修好。多方籌資2210萬元買回了紅磚,到去年底全區58個行政村村村通上了紅磚路,並且覆蓋到158個自然屯。

  九成農民參加合作醫療

  『凡本區參合農民在本院就診可享受以下優惠:免費掛號、免費常規體檢、儀器使用減免15%。』

  這是記者在大同區中醫院候診大廳看到的一則『告示』,同樣的『告示』在這個區的人民醫院也掛著一份。

  在林源鎮政府給全鎮每位農民印發的『親民手冊』中,詳細記錄著十一大類近百個病種的報銷額度:闌尾炎400元,孕婦正常生產200元、剖腹產300元。

  區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主任楊波自豪地把大同區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總結成全省『四個最高』:參合率最高,全區應參保人口12.6萬人,實際參保11.6萬人,參保率達90.2%;籌集資金總額最高,每人每年籌集88元,農民只需繳納24元;財政補貼標准最高,除國家補貼外,區財政補貼27元;單病種報銷金額最高,最大病種報銷15000元。

  楊主任還說,為保證弱勢群體、五保戶和軍烈屬參保,區鄉乾部、企業家們紛紛掏腰包墊付。

  區中醫院院長倪繼昌告訴記者,去年開始,區裡還對區屬2家二級醫院、10處鄉鎮醫院、92個衛生所的藥品進行統一定價,解決農民看病貴。今年,正在對全區35處村級衛生所進行標准化建設,年底可實現農民小病不出村,常見病、多發病不出鄉,大病不出區。

  就學:農家孩子坐進大教室

  在八井子鄉民強村小學,12歲的五年級學生劉亮亮告訴記者,從去年冬天開始教室不用燒爐子了,都安上了熱乎乎的暖氣片。

  區教育局局長孫永學說,去年初,區裡多方籌資,對41所農村中小學實施了『鍋爐改造工程』。如今,在大同區的每個村子裡,最亮堂、氣派的房子肯定都是學校。孫永學說,近幾年,大同區對危房改造總投資達到2810萬元,維修改造48所中小學校,徹底消滅了危房學校,薄弱學校改造率達62%。

  去年,區裡又多方籌資400萬元,建設通校路41.7公裡,師生們出了校門就能走上紅磚路。

  房好了,路修了,還得保證每個農家孩子都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為讓貧困學生上得起學,政府建立捐資助學基金,動員社會各界每年捐資60多萬元對全區3000多名貧困生進行資助。目前全區小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初中生入學率達到97%,鞏固率達到98.4%。

  飲水:農民用上了自來水

  高臺子鎮鄰近工業廠區,過去,這裡的農民一直靠自家打的井飲用淺層地下水,飲水安全很難得到保證。

  記者到鎮裡采訪時看到,如今全鎮建制村農民家家安上了自來水,鎮黨委書記張偉峰自豪地介紹說,到去年底,全鎮農民的飲用水全部達到了飲用標准。到目前,在全區的318個自然屯中,已經實現自來水的有191個,受益農民達到10萬多人。

  財源:產業集群向農村釋放工業能量

  沿著大慶的西一路臨近大同地界,便是一大片嶄新的現代化廠區———大同輕紡工業園,這裡已經成為『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子項目區。

  走進廠區,波司登、優尼克等知名企業的標記牌格外搶眼。園區負責人李振告訴記者,這裡已經有10家企業入駐、5家開工,達產後年可創產值10億元。

  在祝三鄉,玉米工業園規劃330萬平方米,現已入駐酒精、糠醛、飼料、色素、果蔬加工企業5家。在老山頭鄉,紙業包裝園現已入駐企業17家,生產高強瓦楞紙、涂布白板等,年銷售收入15億元,利銳2.7億元。在雙榆樹鄉,依托新華電廠建設的建材園區規劃面積12萬平方米,已有粉煤灰陶粒、空心磚砌塊等4家企業入駐。

  區長鄭大泉說,地區工業集群的逐步壯大不但讓大同區的財源建設得到了保證,更重要的是,這些工業集群所形成的巨大能量已經開始向農村轉移和釋放。目前已建成的3個市級園區已經安置農村勞動力5000多人。目前大同區的『龍頭』企業不但可以滿足當地農民的需求,而且開始輻射周邊市縣。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