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圖》如今不僅在國內漸漸地風行起來,而且將要走向世界了。據5月19日的《文匯讀書周報》報道,上海大學出版社推出了雙語版的《二十四孝圖說》。據悉,該書不但在每則二十四孝故事後附了英語譯文及白話解說,還配了大量以二十四孝故事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因此,報道說它對繼承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起了較好的示范作用。
在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二十四孝圖》之前,有家出版社就隆重推出過某畫家創作的《二十四孝圖》。有關評論人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本《二十四孝圖》我是看過了的。不過,我看完了這本圖文並茂的《二十四孝圖》後,感到如果我們靠這本書宣揚的孝來繼承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那麼不但中華傳統美德得不到繼承弘揚,而且連人都不能好好地做了。
孝,肯定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肯定是人類的美德。做人一定要有孝心,盡孝道。孝道作為維系和促進以家庭為細胞的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仍然應該發揚光大。不講孝心,不盡孝道,在我的家鄉有種說法,這就是要遭天打五雷轟的報應。然而,《二十四孝圖》所宣揚的孝卻並非是中華傳統美德的孝。如果不報偏見和固執,平心而論,《二十四孝圖》裡的24個『孝』的故事除了親嘗湯藥、滌親溺器等幾個個具有美德的『孝』外,其他與『孝』完全相違背,是根本不值得學習和效仿的。譬如,埋兒奉母。為了老母的生命居然要埋掉兒子。難道為了行孝,就可以用殘忍至極的手段結果一個幼小的生命嗎?還比如,嘗糞懮心。兒子為了知道父親病情的吉凶居然嘗其父的大便。這是什麼孝。難道為了行孝,就可以用違反科學、違反人道的辦法嗎?還比如,刻木事親。兒子為了對死去的父母講孝心,居然變態(凡事與木刻的父母商議等就是一種變態)漠視夫妻的感情,乃至發展到最後竟然休了妻子。難道為了行孝,就應該以犧牲夫妻感情和關系嗎?至於嚙指痛心、泉湧躍鯉、乳姑不殆、臥冰求鯉、哭竹生筍等簡直是無稽之談。孝,不管怎麼說,都應該講人性和人道。也就是孝和人性、人道應該是一致的。如果為了所謂的孝,而反人性和人道就決不是孝。而《二十四孝圖》所宣揚的孝,就是把孝抬到了非常?的地位,為了孝可以不講人性,不講人道,還不講科學,不講文明,不講夫妻感情,總之一切都可以不講。我真不明白,難道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孝就是這個樣子的嗎?
人,不能無孝心。兒女對父母不能不盡孝道。具有中華傳統美德的孝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毫無疑問的必須繼承和弘揚,但是無論行孝道,還是繼承弘揚,這孝都應該是符合人性、人道、文明和科學的孝,應該是既孝敬老人,孝敬父母,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又愛護其他人,與其他人形成和諧、友愛、互相幫助的關系,而不是《二十四孝圖》所宣揚的那種喪失起碼人性和人道的所謂孝。
『雙頭娃』夢想當司機眼睛看著鏡頭的動物們
在我們這兒有個很傳統而流行的做法,無論文明教育,還是道德教育,都喜歡在故紙堆裡去尋找教育的『范本』,以為不如此就拋棄了傳統,割斷了傳統;以為唯有如此,教育纔有深厚的文化根基,纔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對這種做法,我是很不以為然的。不錯,我們有著5千年的文明史。這悠久的文明史是個巨大的寶藏,古為今用的東西很多。也必須古為今用。但是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今,我們為什麼不多用一些鮮活的東西來教育人們、影響人們呢?譬如,孝道,在我們生活中間就沒有人做得非常突出和感人嗎?就沒有勝過埋兒、嘗糞等之類的玩意嗎?可能不會有吧。我們的作家、出版人、教育工作者,為什麼不深入生活中去,創作出反應新的時代精神和風貌的《二十四孝圖》呢?退一步而言,就是要用傳統的東西教育人們,也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埃怎麼能夠把那些帶有明顯封建糟粕的東西當作寶貝疙瘩,不厭其煩地推出各種版本來教育青少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