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六舉措推進新農村建設——訪哈爾濱市委常委、副市長方世昌
2006-06-05 10:46:24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王作龍 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5日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已全面展開,探索新農村建設路子、推進新農村建設,成為社會各界、特別是農村乾部群眾十分關心的問題。就此,市委常委、副市長方世昌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方世昌說,借鑒外地經驗,結合哈爾濱市實際,哈爾濱市新農村建設必須要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把發動組織群眾、調動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貫穿於新農村建設的全過程。

  要深入搞好宣傳發動,喚醒農民主體意識。要通過各種有效形式向農民宣傳中央、省、市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加深乾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內涵、任務和目標的理解。

  要制定出臺優惠政策,激發農民發揮主體作用。各地都要從實際出發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在建設用地、建房審批、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對建設中涉及的各種規費,除上交省以外的要實行全免,以此調動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二,必須堅持規劃先行,把修訂和編制各項規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

  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規劃先行。不編制規劃的建設,就是亂建設。

  各區、縣(市)在編制和實施規劃上要著眼全局,城鄉統籌。要把新農村建設規劃與『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結合起來,統籌編制城鄉產業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城鎮體系建設規劃和村莊布局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要突出特色風貌和歷史文化底蘊,注重傳承地方歷史文化,村容村貌改造要體現農村特色。

  第三,必須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把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發展農村經濟,壯大農村實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要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鞏固和發展優質糧食生產,壯大畜牧業和特色園藝產業,夯實農民增收基礎;要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和畜產品加工轉化增值;要推進綠色、無公害和有機食品產業發展,培育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要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非農收入比重;要積極發展節約型農業,促進農民節本增收。

  第四,必須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把農民最關心、受益最直接的事情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

  加快農村道路建設,解決農民行路難的問題。各區、縣(市)和市直有關部門除了要抓好通鄉通村公路建設外,要集中資金重點硬化試點鄉鎮、中心村內主要街路和自然屯間相連的道路。加快農村飲水工程建設,解決農民吃安全水難的問題。今年試點鄉鎮和行政村所在地全部讓農民喝上放心水。

  加快農村住房建設,解決農民住房條件差的問題。省裡出臺了『兩免一貸一補』(即免費提供住宅設計圖紙、免收各種規費,發放住房貸款,有條件的地方給予適當補助)政策,各區、縣(市)要認真抓好落實,引導有條件的農民建設造型美觀、功能齊全、節能保暖的新型住宅。

  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解決農民看病難、養老難等問題。試點鄉鎮、村要全面改造和建設鄉衛生院和村衛生所、計劃生育服務室,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縣的試點鄉、村農民參合率要達到80%以上,全面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

  第五,必須堅持不懈提高農民素質,把培養新型農民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

  培育新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和根本措施。創新教育培訓載體,讓農民腦袋『富』起來。創設文化活動陣地,讓農民樂起來。創建先進典型,讓村村戶戶『賽』起來。要廣泛開展『平安鄉村』、『文明村鎮』創建和『十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讓廣大農民文化素質、道德風尚在競賽中不斷得到提昇,塑造農村新風貌。

  第六,必須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把新農村建設作為創新工作思路和調整投資方向的新平臺。積極探索資源整合的方法。今年市裡重點整合了農發基金、農業開發資金、扶貧開發資金等專項資金用於試點鄉村建設,各區、縣(市)也都要加大資源整合、資金整合的力度,集中財力,辦好大事。

  積極探索鼓勵農民積極投資投勞的渠道。采取『以獎代投』等方式,把政府補助資金與農民自籌資金結合起來,引導試點鄉村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組織農民自己出錢出物、投工投勞。引導集體經濟實力較強的試點村安排一定規模的資金用於新農村建設。

  積極探索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生產要素投入新農村建設的途徑。在新農村建設上,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外,還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廣泛吸納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解決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的難題。

責任編輯:強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