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杜善義 |
東北網6月7日電 題:探尋復合材料的世界——記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
記者 高長利
杜善義,我國力學和復合材料領域的知名專家,國內復合材料力學主要學術帶頭人。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復合材料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兼任國際復合材料委員會執委,中國復合材料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九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項,並獲光華科技獎和航天獎。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60餘篇,撰寫了《復合材料細觀力學》、《智能材料系統及結構》等著作10部。已培養50餘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三嚴』作風終身受用
熟悉杜院士的人都知道,老一代科學家,特別是錢學森,對他的影響特別大。青年時期,出於『面對面的接觸中國最偉大的科學家』的願望,杜善義慕錢學森先生大名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當時,錢學森是現代力學系的系主任。每天能夠與著名科學家面對面,這讓杜善義激動不已。他如飢似渴地汲取知識,在科學的海洋裡盡情遨游。『通過大學的學習,我逐漸發現,科學有很多問題都沒有搞清楚,我覺得我自己應該為這個貢獻我的一生。』大學學習經歷讓杜善義抱定了終生奉獻科學的態度。正是憑著對以錢學森為代表的老一代科學家治學為人的由衷敬意,杜善義義無反顧的踏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
杜善義上大學期間,趕上了三年自然災害,許多同學放棄了學業,紛紛回家了。但杜善義沒有放棄,他在大學5年的時間裡只回過一次家,每天都在不停地學習,看書,做大量的習題。『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更需要自己學會學習』。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的杜善義沒有浪費一分一秒。懂得珍惜的杜善義在大學期間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這也為他以後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對待科學必須嚴格、嚴肅和嚴謹。同時,要有辯證唯物的科學方法』。恩師錢學森的治學精神令杜善義終身受用。一直堅持老師提出的『三嚴』作風,也是杜善義成功的原因之一。而思維上的創造性,則成為他成功的秘訣。
1980年,杜善義作為新中國首批訪問學者被派往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訪美期間,杜善義注意到身邊的美國同事,正在做著當時國內鮮見的復合材料研究。復合材料的優越性能和廣闊的研究前景令他怦然心動,這個復合材料研究的門外漢,開始想象起把自己的力學專業和這種新型材料結合起來研究的光明前景。
實現夢想的代價永遠不會少,杜善義已記不清當年經歷了多少個不眠不休的夜晚。只隱約記得光是解決材料碰撞中的一個問題,自己就連續工作了大半年,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
天道酬勤,杜善義提出用力學的新理論和新方法,來解決復合材料應用和研究中的問題,也就是把力學和新材料研究進行交叉和融合的新思路,以無可辯駁的實踐證明和理論支持獲得了國際國內一致好評。
5000元到4000萬的飛躍
1982年9月,杜善義謝絕導師的挽留和高薪的誘惑,踏上了闊別兩年多的祖國。雖然每個月只拿60元的工資,但杜善義無怨無悔。當時,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正面臨著成本高的難題。杜善義研究後認為,飛行器等零件要想降低成本必須使用復合材料。而當時,國內並沒有人認可復合材料,很多專家都認為復合材料沒有發展。在這樣的條件下,學校給了杜善義5000元的科研經費,讓他開始研究攻破這一難題。
科研過程是極其艱苦的,杜善義自己也記不得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經歷了多少曲折,不懈的付出終於獲得了回報。20多年來,杜善義在先進復合材料結構設計、復合材料力學、細觀力學與斷裂力學、智能材料系統與結構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解決了多項理論和應用技術的關鍵問題。他與合作者一起解決了戰略武器用碳復合材料超高溫性能測試和預報的關鍵技術,首次提供了超高溫力學性能數據,為某戰略武器研制提供急需的實測數據;研制了適合固體火箭發動機等典型結構損傷和失效的分析軟件,並利用低壓信息預報爆破壓力;強調用『材料、設計、分析、評價』一體化的思想解決復合材料結構的安全評價問題;建立了復合材料層合板結構性能衰退的概率統計模型;解決了某戰術導彈超高強鋼薄壁殼體的低應力脆斷問題;將細觀力學理論推廣到復合材料領域,發展了隨機夾雜理論,解決了壓電材料的力—電耦合的有關問題,為材料性能預報和設計提供了依據;率先研制了智能復合材料用於振動和復合材料工藝過程的監控系統。這一系列卓越的成就讓杜善義得到了學術屆的認可。
如今,由杜善義擔綱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復合材料研究所一年的科研經費已經達到了4000萬元。經費多了,復合材料的發展得到了認可;擔子重了,杜善義在復合材料的天空裡可以飛得更遠了……
![]() |
杜善義院士在實驗室指導研究生 |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作為科技專家,在復合材料研究領域,杜善義創造了一套學科交叉的科研理論。作為大學教授,他把自己的這套學科交叉的科研理論推廣到了教育理念上去。
1987年,在杜善義的倡導下,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立了我國首家航天學院,從而奠定了哈工大的航天特色。截至今天,哈工大的航天學院仍然是全國高校中最大的航天學院。學生們仍然記得,作為首任航天學院院長的杜善義,在建院之初承受了多麼大的壓力。怎麼建設,如何定位;請專家、聘教授……航天學院的成長凝聚了杜善義太多的心血。
學生們都稱杜善義為『杜先生』,『先生』這一稱呼既包含了對杜善義的尊敬,也包含了對他的愛。學生赫曉東是哈工大航天學院的副院長,提起杜先生,他似乎有著說不完的話。在杜善義的門下,每個學生幾乎都是各個學科的精英,要想把這樣一群精英團結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杜善義做到了。郝曉東說,杜先生把出名得利的事都讓給年輕人,凡事不爭不搶,與學生在一起既是老師又是朋友。『在榮譽、利益面前,杜先生選擇的是後退,他甘願做學生們的「人梯」』。正是這種精神,讓杜善義得到了所有學生的愛戴,也吸引了更多的精英回到祖國為國家做貢獻。
杜院士招收研究生不怎麼分專業,材料、力學、機械、物理專業的都有。這曾經讓很多人大跌眼鏡。他形象地稱之為『雜交』,並說,『這樣一個結合,能夠解決復合材料在研制和應用中間的一些非常棘手的科學問題。我培養的學生和我的研究方向一樣,也具有一定的復合性。』實踐證明,杜善義沒有走錯路,無論在科研領域還是在教育領域,他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現代科技發展史告訴我們,大多數新技術的發現,都依賴於新材料的發展。而代表著未來材料發展方向之一的復合材料,正以它強度高、材料輕、剛性大等特點,悄悄取代著傳統材料的位置,從高科技領域向民用領域滲透。作為我國復合材料的先驅之一,杜善義雖已年近古稀,但他仍在復合材料的世界不懈追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