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8日電 七星河濕地是三江平原保留最為完整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之一,然而,近年來由於周邊稻田大面積的開墾,用水量激增,農田截走了濕地大量的補充水源;同時,附近電廠大量打深井,抽取地下水,與濕地爭奪水源,使濕地中積存的水出現下滲現象———
『今年的水面,又比去年下降了一尺多,照這速度下去,用不了幾年,七星河濕地就會面目全非!』在去往七星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的路上,寶清縣濕地局副局長宋玉波嘆息道。車窗外,是一望無際的蘆葦蕩。由於蘆葦長勢不好,看起來一片綠、一片黃的,其間隱現著一處處泡子。
水田與濕地搶水
七星河濕地位於寶清縣北40公裡七星河中下游,總面積2萬公頃。區內以蘆葦沼澤為主,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是珍稀、瀕危遷徙鳥類的棲息繁殖地和中途停留地,是三江平原保留最為完整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之一。
相比於省內其他地區,今年這一帶的旱情並不十分嚴重,但保護區水位下降的幅度卻大大超過了往年。原因之一,就是周邊稻田大面積的開墾,導致用水量激增,在半路上截走了濕地大量的補充水源。
七星河濕地與富錦市、友誼農場、五九七農場毗鄰,近年來,由於水稻價格上漲,農戶們將大片的旱田改為水田,水田的面積已經遠遠超過了濕地的面積。稻農為了獲取水源,修築了一些強排渠,新打了數百口機井,直接從濕地水源引水或抽取地下水,造成了濕地水位的急速下降。
七星河和金沙河是七星河濕地的兩條主要水源,然而當河水流經星羅棋布的稻田時,被大量截流,等流到濕地時,水量已所剩無幾。
6月3日,記者在友誼農場八分場附近看到,七星河被一條簡易堤壩攔腰截斷,引向一個有水閘的灌渠。河邊還有許多稻農,用抽水機不間斷地抽水灌溉水田。
發電廠讓濕地『很受傷』
除了逐年增多的水田,更讓保護區管理者頭疼的是20公裡之外那家日夜轟鳴、蒸汽繚繞的企業———國電雙鴨山發電有限公司。
這家電廠冷卻塔運行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水,地表的水不夠用,就大量打深井,鋪設管道引水。隨著電廠三期工程的開工建設,泵站不斷向遠處拓展,有的已經抽到了濕地保護區附近。在七星河畔,記者看到許多大大小小的泵站,一直延伸到了遠方。
保護區一位工作人員說,電廠無限制抽取地下水,不但減少了濕地的補充水源,還使濕地中積存的水出現下滲現象,長期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保護區管理者也曾向有關部門反映過這一情況,甚至在去年電廠三期工程開工前准備給雙鴨山市政府打一個《關於協調雙鴨山電廠對七星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補水機制的請示》報告,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報上去。記者側面了解到,所謂的『原因『,主要是指該企業是市裡的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每年可以給當地帶來大量的稅收。
保護區管理者力不從心
七星河濕地保存相對完整,物種呈多樣化,許多到過這裡的專家學者都贊不絕口,國內外的一些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還與保護區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
一位正在這裡從事濕地缺水問題研究的環保專家說,濕地是經過了長期漸進的演變形成的,對整個生態體系有著不可或缺的調節作用,如果人們對這筆寶貴的自然遺產不珍惜,或是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隨意破壞,那麼千百萬年的積淀很可能就會毀於一旦,從而留下一個永遠不可彌補的遺憾。
然而,面對眼前的困境,保護區的管理者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七星河濕地於2000年晉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了濕地管理局。但目前管理局60多名工作人員中,僅有9人是從寶清縣財政開支,其他人的經費主要是借款和在保護區內耕種解決。保護區交通工具只有一臺轎車,遠不能滿足日常工作需要。
管理體制上的缺陷,也使濕地生態狀況日趨惡化。《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規定『禁止排放濕地水資源』,並規定『排放濕地水資源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恢復濕地水資源,並處以每立方米水三元至五元的罰款』,但是由於濕地周邊及七星河中上游流域不在七星河濕地保護區內,濕地管理局無權乾涉農民引水種植水稻,所以明知水位下降的原因卻無計可施。
保護區管理局一位負責人說,農民要增收,濕地要保護,平衡好這二者的關系,不是管理局一家單位力所能及的;我們曾有過許多設想,但又怕同周邊單位的關系弄僵了,保護區將更難生存。
據了解,今年國家對七星河濕地保護的第一筆專項資金將到位,保護區的一期工程也隨之啟動,如購買科研設備、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可是,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濕地缺水問題,這些工作對一片正走向乾涸的土地來說,又有多大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