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善義在實驗室指導研究生。 |
東北網6月8日電 二十幾年前,復合材料在國內還只是個概念。杜善義,這個當時復合材料的門外漢,看准復合材料的前景,憑借堅韌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了他今天在復合材料領域的輝煌。
遵循『三嚴』作風走上科學之路
回憶往事,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娓娓道來:『我當時考科技大學,完全是因為當時中國的第一流科學家都在中國科技大學做校長、做系主任。中學時代,錢學森先生的一些事跡對我的吸引力非常大。通過大學的學習,我發現很多的科學問題都沒搞清楚,覺得自己應該為此貢獻一生。』
但是,光有信念並不能取得好成績,杜善義至今記得當年的系主任錢學森不止一次地說:『對待科學必須嚴格、嚴肅和嚴謹,同時,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
杜善義說:『科學研究就是要追求真理,探索科學問題,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種探索,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要有非常嚴格的態度,要有正確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來發揮你自己的智力因素,和為這個目標奮斗的非智力因素。』
走『理工結合』的特色科研之路
堅持錢學森提出的『三嚴』作風,是杜善義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思維上的創造性纔是杜善義制勝的秘訣。
1980年,杜善義作為訪問學者被派往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訪美期間,杜善義注意到身邊的美國同事,正在做著當時國內尚很少有人關注的復合材料研究。
復合材料的優越性能和廣闊的研究前景令他怦然心動,這個復合材料研究的門外漢,開始想象起把自己的力學專業和這種新型材料結合起來研究的光明前景。
從此,杜善義幾乎天天都在午夜後入睡。天道酬勤,杜善義提出用力學的新理論和新方法,來解決復合材料應用和研究中的問題,也就是把力學和新材料研究進行交叉和融合的新思路,獲得了國內外的一致好評。
杜善義倡導理工結合、學科交叉融合。他說,這樣既解決了實際工程問題,又解決了學科發展的理論問題。在他工作的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創立之初就注意『理工結合』。
『用力學新的理論和方法去解決復合材料及一些新材料應用中的問題,為祖國的航天和國防事業服務。』這是杜善義的追求。
多年貫穿的『理工結合』指導思想,成效已經顯現,使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獲得了科研大豐收,無論在工程界還是學術界都取得了驕人成績。他們承擔的既有『國防預研』、國家『863』計劃等大型工程應用研究項目,又有應用基礎方面的研究,研究所作為技術首席,先後拿到兩個『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項目。
近十年來,研究所每年都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的支持,2005年研究所從國家自然基金委爭取到2項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6項面上項目的資助。這對一個只有三四十人的單位來說可謂成就顯著,推動了學科發展。
把學科交叉理論推廣到培養人纔
作為一名大學教授,杜善義還把自己這套學科交叉的科研理論推廣到了教育理念上去。
杜善義說:『我利用這樣一個方法培養人纔,就是說,我招的一些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可以來自不同的專業。這些學生從不同的專業來,具有不同的基礎,在這裡,他們可以進一步地相互交流和學科交叉。這樣能夠解決一些在復合材料研制和應用中的非常棘手的科學問題。我培養的學生跟我研究的復合材料一樣,也有一定的復合性。』
在他的研究所中,有41名專職教師,教授21位,博導20位,有些年輕博士畢業後,在幾年裡由於工作和學術研究的優異成績就被評上教授、博導。他們都是既承擔工程應用項目,又在理論研究方面發表了不少文章。『理工結合』的環境令個人成長快速,團隊效果明顯,集體實力增強。
『杜先生培養人纔方面非常獨到。最初研究所只有科研經費12萬元,那時經費花銷,杜先生沒有簽過一次字,都是下面的同志自己決定。現在一點點滾動,從最初的三四人小組,到現在四十多人隊伍,從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到現在的一棟樓,每年的經費都達上千萬元,十五六年間,發生這麼大的變化非常不易。而且杜先生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確定研究方向,互相配合又相對獨立,否則如此高水平的科研人纔很難聚集到一起,而且配合那麼默契。』現任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所長赫曉東這樣看待自己的先生。杜善義虛懷若谷、甘為人梯的精神深深感染著身邊的人,他的學生深切地說:『我們的成績是踩著老師的肩膀上取得的。』
對於工程項目、理論研究相結合的『兩條腿走路』方式,杜善義以『大集中、小分散』來概括,即工程應用項目大家集中做,發揮團隊作用,理論基礎研究根據個人興趣來分散研究,使工程應用項目和基礎理論研究平衡發展。這種發展思路,使得復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迅速發展成為國內外都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團隊。
機遇往往是給有准備的人
1958年,杜善義以遼寧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大學時代,正值自然災害,有的學生退縮了,但他沒有放棄學習,大學期間只回過一次家,天天看課外書,做大量的習題。『在大學期間我自己學會了如何獲取知識。』杜善義體會深刻。
來到哈工大工作,正趕上文化大革命,學校停課了,很多教師開始打家具、裝收音機,甚至有的老師把書都賣光了。『假如中國一直這樣下去,必然走向衰敗,這種情況應該只是暫時的』,『人應該創造價值』,杜善義憑借著這樣一些朴素的想法,開始偷偷地學習,不敢聲張,學俄語、學英語……抓緊一切時間。
轉眼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79年第一批公派出國,當時已經40多歲的杜善義通過層層考試,成為第一批訪問學者。在美國期間,杜善義發奮讀書,一周看完常人一個月能看完的書,當時他的導師帶了一個印度的博士,做了一個課題,14個月卡住了,於是導師把課題給了杜善義,杜善義並沒有因為難度大退卻,他每天工作到十二點,別人一年零二個月都沒有做出來的課題,杜善義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取得了突破,而且寫成了論文,導師非常驚訝。
杜善義並沒有因此停步,為自己定位了一個新的科研方向———復合材料。當時在中國,復合材料是個空白,『為了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必須研究復合材料。』這就是杜善義的想法。後來,杜善義謝絕了美國的高薪邀請,回到了哈工大,談起這些,杜善義激動地說:『國家在最困難的時候把我派出去,我就要為國家建設出力。在美國做得再好,知識產權都是他們的,回國我就要建立自己的團隊,培養一批復合材料人纔。』
現在先進復合材料在我國航天航空領域已經得到了全面應用,其中也凝聚著杜善義和他的研究隊伍的成果。作為開拓者,杜善義很是欣慰。
生活中的杜善義熱情奔放,喜愛文娛活動,對體育活動雖不擅長,卻對賽場廝殺全情投入,細究原因,還是和科研有關。杜善義說:『拳擊本身並不是力量就是第一位的,它從戰術上也得有創新,光憑力氣這一點也不行的。你做其它事也是這樣,做科學研究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