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0日電 6月10日是我國首個文化遺產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省擅自拆除列入保護名單的建築、盜掘古遺址和古墓葬、未經法定程序批准擅自改變文物保護單位用途等破壞文物現象十分嚴重。專家呼吁:相關部門密切合作,加大文物保護工作的執法力度,制止破壞文物的行為已迫在眉睫。
2004年年底,在我省五常市衝河鎮就發生一起用探測儀盜掘文物事件。當時村民盜掘出的是一口口徑為70厘米的金代軍用六耳鐵鍋,鐵鍋中盛有百餘斤的金代銅錢。其中金代六耳鐵鍋以及金代銅錢均為國家三級文物。金代銅錢至今未找回;2005年12月,賓縣興起『挖寶』熱。一些農民利用探測儀盜掘金代文物,其中包括口徑為50厘米的金代六耳銅鍋、口徑約在20?30厘米的金代六耳鐵鍋和銅鏡等;2006年5月12日,在松花江大頂子山航電樞紐工程區內,由於重型機械碾軋,現場深約一米的文化層被破壞,造成大量古遺存科學信息丟失,給該遺址的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來自省文化廳文物保護部門的數字顯示,目前我省已發現文物遺存4500餘處,我省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達2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市縣級391處,館藏文物及標本21萬件,各類博物館99座。根據初步統計,我省從1998年以來先後發生過哈同公路施工,沿途破壞8處漢魏時期遺址;哈大公路施工,破壞雙城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車家城子金代古城』;松花江乾堤加固,破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代郎君城』;齊齊哈爾市政府擅自拆遷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代將軍府』;黑河市政府擅自拆除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馬佔山故居』;齊甘公路破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南遺址』等幾十起文物遭破壞事件。
文物破壞事件居高不下,主要是因為個別人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觀念和意識淡薄。據黑龍江省文化廳文物保護處處長蓋立新介紹,以屢屢發生盜掘文物事件的五常、賓縣等地為例,村民由於觀念和法律意識淡薄,在金錢小利益驅動下,致使盜掘事件屢禁不止。由於盜掘者違法而沒有得到應有的處罰,盜掘活動愈演愈烈。另外,管理體制不順、管理機構層次總體偏低也成為文物破壞的主因素。據統計,全國已有縣級以上的文物行政執法機構807個,專兼職執法人員4279人。而我省只有一個尚未掛牌的文物行政執法督察處,和法律賦予的執法職責和規定的任務有較大差距。
蓋立新處長表示,要使我省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保護,最重要的是加強文物執法工作的力度,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同時大力宣傳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在全社會形成大力保護文物的氛圍。今後,凡是文物保護單位發生違法事件,造成嚴重後果的,文物部門未發現或發現不上報的,應在全省通報批評,並追究有關單位和部門的領導責任。另外,還要依靠新聞媒體對違法事件給予曝光、廣大群眾對違法事件予以監督。公安、工商、規劃、城建、環境、司法等部門密切合作,重拳打擊破壞文物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