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0日電 他參與制造了上百臺水電機組,見證了葛洲壩、三峽工程建設的歷史,他是我國大電機和水輪機開拓者之一,我國發電工程及其設備制造領域中具有權威性的專家,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動力設備股份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梁維燕。
梁維燕的一生似乎注定要和水電站結緣。還有兩個職務使他與三峽緊密相連,國家機械工業局三峽裝備辦公室高級顧問、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成員,從一開始就參與到這項工程,如今20年,三峽成為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內容。
葛洲壩是中國人自己乾的
梁維燕永遠忘不了長江葛洲壩水力樞紐工程蓄水發電的那一天。憑借著遠見卓識和執著創新精神,梁維燕主持的葛洲壩125MW機組研制成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質量金獎,這是我國發電設備獲得的第一塊金質獎章。
『這是靠自己力量搞出來的科研成果,而且產學研結合,產品運轉很好。從1981年投入第一臺,到1988年哈電制造了13臺投入運行,迄今葛洲壩機組仍居世界轉槳式水電機組的前列。』梁維燕自豪地說。
然而憑借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建設葛洲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梁維燕回憶起當時情景至今感慨萬千。1970年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批示『贊成興建此壩』,葛洲壩工程在當時的環境下,立即開工。機械部組織工廠作170MW水電機組的聯合設計,以適應『三年發電,五年建成』的要求。1971年5月,梁維燕參加機組設計審查,在嚴肅的政治壓力下,提出可靠的方案,會議主持人接受改進意見確定機組參數,當場交出毛坯訂貨圖,工廠立即投入生產准備與制造。
那時在大壩施工過程中,重新研究了5個葉片,由哈電機廠設計制造。制造初期,轉子室下環不鏽鋼板段用等離子切割機下料成型後運往工地,坡口沒有磨平,受到領導的嚴厲批評,在《機電日報》頭版點名公布,作為項目負責人捫心自愧,全廠震動,開展質量大檢查,健全管理制度,促進了產品質量的提高。『那時是在自責與批評聲中前進。』梁維燕說。
當時,葛洲壩工程是我國水電建設史上空前的,給水電建設戰線上的全體職工帶來了巨大鼓舞。梁維燕說:『我們那時共承擔了49項科研課題,沒有推力軸承試驗臺,我們就到三門峽水電站做試驗,就這樣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科研成果。』在當時艱難的環境下,葛洲壩工程完全是國內設計、采用國產設備,迄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轉槳式水電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