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6月9日電 題:攀登采油科研『珠峰』的領路人--記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王德民
在大慶有這樣一位傳奇老人,他與王進喜同期戰斗在大慶,為大慶油田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他不但見證了大慶的自主創新科技發展史,還成為攀登采油科研『珠峰』的領路人,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王德民。
-創新為應用
王德民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醫生,母親是中國籍瑞士人。以優異的成績從北京石油學院畢業後,王德民請纓來到大慶油田。他對挽留他的老師說:『我是學石油的,不奔向石油會戰的戰場,就無法實現自身的價值。』
創建初期的大慶,生活工作條件異常艱苦。特殊年代裡,由於沒日沒夜地學習,他被打成『白專』;因為特殊的出身,他被打成『特嫌』。即使這樣,他也沒有放棄學習。
『他最讓人佩服的地方,是他不是為創新而創新。他的創新成果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和實際操作性,因此他的成果只要一出來就可以解決大問題。』大慶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廠總地質師隋新光這樣評價王德民院士。
王德民的第一個研究成果是推導出符合大慶油田實情被稱為『松遼法』的油井壓力測算公式,至今已經被反復應用上百萬次。1963年,王德民首次研制和推廣了一套鋼絲起下分層測試技術,滿足了大慶油田生產發展的需要。這項技術填補了我國空白,在國際上也處於領先地位。
上世紀70年代以後,油田進入中含水期(原油含水量超過20%),原有的采油工藝大部分不適應中含水期進一步提高產液量的要求。王德民與同事們從實際出發,從技術上保證了油田在中含水期持續、大幅度增產。
-讓油田采油率達100%
大慶油層多,薄厚懸殊,王德民提出的『限流壓裂法』,最多一次壓開過70多個薄油層,這樣每打1000口調整井,新增可采儲量5000萬噸,相當於大慶每年的原油產量。該技術被推廣後,使大慶的石油儲量增加了7億噸,等於又找出了一個大型新油田。此後,他又開始思索:這麼高的產量能夠延續多久?經過論證,在原有井網基礎上逐步縮小井距,加密調整井,5000萬噸的年產量因他的理論又延續10年。
結合大慶的地質特點,他確立以化學驅油為主攻方向,提出了聚合物非牛頓流體的粘彈性。目前,大慶投入聚合物驅油開發的面積已超過100平方公裡,創經濟效益100多億元人民幣。現在他又在進行『四次采油』和『多元多相驅油』等對促進石油工業發展有著重大作用的科學理論和工藝技術的研究。
如今已近古稀之年的王德民仍奮戰在科技創新的第一線。王德民說,『大慶石油的采收率雖然已經達到70%以上,但還有30%沒有采收,我們的目標就是100%』。
□本報首席記者金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