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循環經濟為雙鴨山帶來全新發展動力
2006-06-10 22:10:24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一場深刻、全新的經濟變革,如今正在雙鴨山市城鄉進行著。

  這場由傳統經濟向循環經濟轉變的『大革命』,使這個煤城一舉突破了『以過量地消耗資源能源,來實現經濟數量型增長』的瓶頸,開始走上了綠色和諧、可持續發展之路。

  近兩年的雙鴨山,『循環經濟』 也因此成了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

  雙鴨山市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目前正處於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昇級的關鍵時期。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的決策者們高瞻遠矚,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之路,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構築新的接續產業發展模式。

  與其它煤城一樣,煤炭開采中廢棄的大量煤矸石等廢料以及巷道廢水,不僅給雙鴨山的企業發展帶來累贅,而且還嚴重污染了城市環境。

  面對困擾,雙鴨山市轉變思維,探尋新路,采取『循環利用』,一招解萬愁。

  利用煤矸石和巷路水發電,利用煤矸石制磚、修路,利用粉煤灰制造水泥……煤矸石和巷道廢水等『垃圾』產品從此成了為人類貢獻電能、熱能和建材的『能源』材料。

  於是,資源劣勢,『循環間』就變為資源優勢。

  雙礦集團虹焱熱電公司一年『消化』煤矸石20多萬噸,礦井水百萬噸。利用煤矸石和巷道水,每年發電量接近1.5億度,年減少燃煤支出600多萬元,年創產值5300餘萬元;發電餘熱供暖面積100萬平方米,因市區內大批小型鍋爐的拆除,年減少煙氣排放近400噸,污染的大氣得到有效淨化。

  『一爐兩用』粉煤灰綜合利用新技術成果轉化生產後,發電的副產品粉煤灰也廢物利用成了生產水泥的原料,一年『吃掉』10萬噸粉煤灰,企業年增收節支1370多萬元。循環經濟,變廢為寶,使這家企業實現了經濟、社會與環保效益的『三贏』。

  創造『制磚不用土,燒磚不用煤』國際領先新技術的雙鴨山東方牆體工業公司,不滿足僅僅利用工業廢渣煤矸石燒結空心磚的現狀,他們通過技術創新,研發了以煤矸石和葉岩為主要生產原料,生產新型建築牆體裝飾磚的新技術。這個『節能』、『節土』、『利廢』的高科技環保項目填補了國內同類產品的空白,市場前景無量。據統計,這家公司利用煤矸石廢棄物已累達153萬噸,共節剩耕地900多畝,節約燃煤3.4萬噸。

  無獨有偶。新時代水泥有限公司采用粉煤灰、過火矸石代替粘土,一年吃廢12萬噸以上,不僅年降成本逾百萬元,同時節約了土地,保護了環境。

  同樣,雙鴨山市利用煤矸石修築農村公路,也取得了成功經驗。近三年來,全市累計使用煤矸石8萬多立方米,修建了13公裡通鄉、通村公路,節約資金20餘萬元。據市交通工程部門的質量檢測,利用煤矸石築路,其穩定性等與其它建築材料所修公路不相上下。

  循環經濟之所以能夠形成後發優勢,與雙鴨山市不斷加大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的引導、扶持力度是分不開的。據悉,目前,全市經過認定的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已達17家,可年實現綜合利用產值2.7餘億元,銷售收入2.4多億元。如今,不僅煤矸石加工轉化、熱電聯產等幾大循環工業產業鏈框架已在雙鴨山市基本形成,而且以建龍集團為代表的現代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也初露端倪。

  在雙鴨山市投資建設礦業、焦化、鋼鐵三個大項目的建龍集團,遵循循環經濟的特征,實現了環保與生產同步進行。建龍礦業生產鐵精粉,可直接汽運到建龍鋼鐵作為高爐生產原料,與鋼鐵臨近的建龍化工生產的焦炭用皮帶傳送到高爐進行煉鐵,同時,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煤氣經綜合利用後,剩餘部分用來發電,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資源,形成產業循環鏈條。

  不久的將來, 『冶金循環生態工業園』 、『大豆循環生態工業園』和『褐煤電化循環生態工業園』等等,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的循環工業產業鏈的最終形成,將為雙鴨山展現出一幅循環經濟的美好藍景。

  循環經濟是綠色經濟,綠色經濟倡導綠色的生活方式。

  重點改造電網和供水管網;治理取締小軋鋼、小煉焦、小造紙、小水泥等高耗能、重污染企業;在建和新建項目實現清潔生產;特別是總投資7700萬元(已完成一期工程投資4000萬元),建起一個遠離市區,可日處理垃圾847噸的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理中心(垃圾處理場),投入使用後,更是體現了雙鴨山市的綠色環保意識。

  『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已經發生了根本變革,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在雙鴨山市方興未艾。

  循環經濟所顯現出的蓬勃生機,必將給雙鴨山帶來一股不可阻擋的全新發展動力。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