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1日電 9日,總投資29.9億元的『超大、超厚鋁合金板生產線』項目正式簽約,這是『哈東輕』經歷了50年風雨興衰歷程後所作出的堅定抉擇——利用自身技術、規模、產業優勢發展重型尖端工業,做中國鋁加工業的『巨無霸』。一身豪氣,滿腹甘苦。
從1956年投產至今,『哈東輕』已經整整運行了50年。
建廠之初,作為國家『一五』期間建設的重點工程,『哈東輕』憑借規模大、技術高的優勢,成為了『祖國的銀色支柱』,壟斷了全部國內市場。進入上世紀80年代,『哈東輕』選擇了用為航天產品加工鋁材的機器設備生產空調器零件,結果這種『避重就輕』的發展思路,讓『哈東輕』經營陷入最低谷。
規模大、技術高是我省眾多裝備制造業企業的優勢,只有在這一領域繼續發展,纔能讓這些老企業在競爭中搶佔先機,這纔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關鍵所在。投資29.9億元,打造中國鋁加工『巨無霸』,無論是對『哈東輕』、還是我省老工業基地改造,都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祖國的銀色支柱』
回顧哈爾濱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的歷史,『哈東輕』的員工們無不倍感自豪。據『哈東輕』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學書介紹,『哈東輕』自1956年正式開工生產後,由於其產品在國內處於領先甚至壟斷地位,因此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認定為『中國最大的鋁鎂合金加工基地』,被盛譽為『祖國的銀色支柱』、『中國鋁鎂加工業的搖籃』。
建國初期,為了增強國防力量,建立自己的航空工業,原東北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決定在哈爾濱建立鋁合金加工企業。1950年4月,東北人民政府重工業部委托原蘇聯有色金屬加工設計院進行總體設計;1952年2月,陳雲同志代中財委黨組向黨中央撰寫建廠報告,由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親自閱定,將籌建『哈東輕』列為國家『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項目;1956年11月,哈東輕正式開工生產,一期工程設計能力為年產鋁材2.6萬噸;第二期工程於1958年6月動工興建,1966年全部竣工投產。『哈東輕』主要生產鋁、鎂及其合金板、帶、箔、管、棒、型、線、粉材、鍛件和深加工制品等,共有18大類、258種合金、4062個品種、18704個規格。
從建廠到上世紀70年代末是『哈東輕』發展的高峰期。技術人員研制出的一系列鋁鎂合金材料,填補了數百項國家空白。國產第一架飛機、第一枚導彈、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原子彈、第一座核反應堆、第一艘核潛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艘遠洋巨輪上的鋁材100%都是由東輕公司生產的。不僅如此,『哈東輕』生產的各種型材、棒材、模壓件等產品還出口到美國、英國、德國等24個國家和地區,被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艦船、兵器、通訊、核工業等領域。
產品的銷量高了,企業職工的效益也自然好了。老『哈東輕』人都記得,當時『東輕人』的收入水平比哈市其他行業高30%。王學書自豪地告訴記者說,那個時候『哈東輕』的產品自主定價,成本加上15%的利潤就是這個產品的市場價,沒有哪個買家和『哈東輕』討價還價,因為『哈東輕』的產品是獨一無二的。
『軍轉民』陷入低谷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國家的一系列政策調整後,各種中小型的鋁合金加工廠開始遍地開花。受此影響,『哈東輕』也開始生產汽車空調器和制氧機用的鋁合金材料。放棄了自身規模大、技術精的優勢,轉而和一些『小兄弟』企業在大眾鋁合金產品領域展開競爭,結果『哈東輕』敗下陣來,企業經營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
上世紀80年代後,我國開始調整經濟政策,由國家『宏觀調控』的計劃經濟模式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過慣了從原材料到產品都由國家統購統銷日子的『哈東輕』,開始有些不適應自己找市場、找飯吃的生活。在看到很多軍工企業都開始向民用產品轉向後,『哈東輕』加入了這一行列。一時間,『哈東輕』曾經引以為驕傲的、高附加值的軍品產量下降到總產量的30%,而民品產量上昇到70%。而這些民品設備上的鋁合金配件多為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產品。工廠裡那些曾經為飛機加工鋁材的機器設備生產著價格低廉的空調器零件,一些員工們半開玩笑地說:『這是讓我們用大炮打蚊子!』
『哈東輕』當時有員工1萬多人,其中在崗職工和退休職工幾乎各佔一半,加上『哈東輕』的一些輔助機構,『哈東輕』背著這些包袱發展,已經感到相當吃力。而與此同時,國內出現了100多家中小型鋁合金加工企業。一臺小型熱軋機、10多個人就可以加工出和『哈東輕』一樣的空調器零件,不但經營形勢靈活,而且產品價格低廉。
在和眾多『小兄弟』企業的競爭中,『哈東輕』很快敗下陣來。企業連年虧損,只能靠佔銷售量30%的軍品維持企業的運轉。到了1998年,企業的年銷售量比以往下降了近一半,產量僅為3.2萬噸,為建廠後最低,負債10多億元。
『避重就輕』的企業發展思路,讓『哈東輕』的經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走回頭路創生機
『我們企業的優勢是規模大,技術精,只有在這方面多做文章,纔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佔先機,立於不敗之地。』王學書介紹說,在經歷了過去的輝煌和低谷之後,『東輕人』開始總結經驗,重新規劃東輕的發展藍圖。
作為『中國鋁鎂加工業的搖籃』,『哈東輕』有豐富的技術儲備,也有龐大的生產規模。全廠萬餘名職工中,有專業技術人員近2000名、副高以上技術人員191人,這其中既有長期搞工藝研究的設計人員,也有多年在一線工作、經驗豐富的技術工人;在生產規模上,『哈東輕』有年產7萬噸的生產能力……這些都是其他一些中小型鋁合金生產企業所無法達到的。
1999年,『哈東輕』將企業的未來發展之路重新定位為規模化生產高精尖產品。他們從企業很少的流動資金中擠出1000多萬元,用於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企業選准方向後,大家的工作積極性重新被調動起來。清閑多年的老工程師們又忙了起來,所學的技術專長又有了用武之地,一項項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被開發出來。短短幾年下來,『哈東輕』積累了1000多項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訣竅。
在航空、航天、艦船、通訊、工業等領域,『哈東輕』憑借自身的生產規模和研發能力站穩了腳跟。『神州』系列飛船80%的優質鋁材產自『哈東輕』;艦船工業裝修用鋁材中,『哈東輕』產品佔70%;雷達通訊業所需波導管100%為『哈東輕』生產……除了在固定領域覆蓋國內市場以外,『哈東輕』產品還遠銷歐美、日本、韓國等國家。近年來,『哈東輕』的年產量達7萬噸,產值達到15億元。
發揮自身優勢,向規模和技術要效益讓『哈東輕』嘗到了甜頭。王學書告訴記者說,『哈東輕』的目標就是,在『十一五』期間,發展成為具有『基地化、專業化、集團化、規模化』特點的大型企業集團。投資29.9億元,兩年後建成國內惟一一條現代化的超大規格、超高性能鋁合金厚板生產線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舉措。該項目投產後,將實現國內同類產品全部替代進口,屆時,『哈東輕』在國內市場競爭中將沒有對手。
借『東風』作大、作強
作為老工業基地,我省的優勢就在於擁有一大批『東輕』『哈電』之類的『家底厚』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在『哈東輕』29.9億大項目啟動的同時,有關領導指出,我省應充分發揮重工業基礎雄厚的優勢,加快發展以裝備工業及石化、鋼鐵為重點的重工業,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先進的設備和能源、重要原材料支持,並以此帶動我省相關產業的發展。振興我省老工業基地,切勿『避重就輕』。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東北成為全國重工業基地之時,我省生產的許多機械設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但這些年來之所以發展緩慢,除了周邊環境、國家政策等客觀原因之外,也有主觀上的原因。改革開放以來20多年的時間裡,一些人把我省的優勢當成劣勢,片面強調工業結構偏重是制約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大型機械裝備企業、軍工企業紛紛轉行生產自行車、洗衣機等輕工業消費品,如今這些工業企業所剩無幾不說,還留下了一大堆債務。『避重就輕』的經濟發展思路,嚴重制約了我省經濟的發展。
據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發展處處長喬培介紹,如今,我們的老工業企業都面臨著在競爭中求發展的問題。事實證明,『東輕』、『哈電』這樣的規模大、技術力量強的企業,正是憑著自身的優勢佔領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在競爭中生存發展起來。在目前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裝備制造業是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之一。國家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也是我省趕超發達地區的一次機遇。為此,我省諸多裝備制造企業應認真謀劃一批能夠起關鍵作用和牽動力強的重大技術改造項目,走出一條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的技術改造新路。
用副省長劉海生的話說,大型裝備制造企業應利用自身的規模優勢和長期積累的技術優勢,將企業作大、作強,作到全國首屈一指,只有這樣纔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讓我省真正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的裝備制造業基地,這也是我省老工業基地改造的目標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