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4日電 題:『「一重」要做中國重工企業技術創新排頭兵』——記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總經理吳生富
記者 高長利
![]() |
吳生富:『一重』要成為中國重工企業技術創新的排頭兵 |
吳生富,研究員級工程師,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總經理,省材料加工和金屬壓力學科帶頭人。曾獲國家級新產品獎、機械工業科技進步獎、黑龍江省科技進步獎等10餘項。國家級特殊津貼獲得者、『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先進個人;獲黑龍江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黑龍江省第六屆青年科技獎、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青年科技成就獎。
初見吳生富,是在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的車間,作為總設計師的他正與科技人員進行著世界最大、性能最先進的15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的最後研制。略顯疲憊的吳生富堅定的說,『經過我們的努力,15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將在2006年年底投入使用。一重要不斷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拓展發展空間,提高企業競爭力,做中國重工企業技術創新的排頭兵。』
了解重工行業的人都知道大型水壓機的重要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重工水平。吳生富主持研制的15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一改以往的圓柱型常用立柱結構,而采用了國內從未用過的方立柱結構,並在許多方面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它的建成將開創我國大型水壓機設計制造的新紀元,同時也標志著我國的大鍛件生產能力將躍上一個新臺階。
![]() |
吳生富(右)深入到車間了解生產情況 |
潛心鑽研 20載奮斗路上結累累碩果
吳生富,1985年東北重型機械學院畢業後,來到『一重』。20多年來,他始終工作在技術研究和科技推廣與應用的最前沿。他注重能力與技術的培養,潛心鑽研,勇於攻關,在我國重型機械裝備技術的引進、消化、攻關中,實現了突破性進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90年代初,『一重』為一汽、二汽等國有骨乾企業裝備現代化汽車衝壓生產線20多條,改寫了我國重復引進不同規格壓力機的歷史,提高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其中,吳生富主持設計的國內最大的E2S5000-MB板衝機械壓力機,該設備采用機電液一體化的高新技術,其設計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當代國際先進水平;運用他所研究的設計理論研制的2000噸多連杆機械壓力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成果在2004年獲省科技二等獎。他主持開發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汽車板衝設備——1000t至2000t系列多連杆壓力機90臺套,實現了大型高精度機械壓力機的國產化,並批量生產,填補了國內空白。
在潛心研究的基礎上,吳生富全面掌握了大型機械壓力機機械和液壓氣動方面的設計理論及計算方法,撰寫了《機械壓力機設計技術》一書,成功地指導了『一重』各種機械壓力機的設計,改寫了我國重復引進不同規格壓力機圖紙的歷史。
2003年,為了擺脫成套軋制設備依賴國外總包的局面,吳生富又主持了國家『十五』重大裝備攻關項目——大型寬帶鋼冷連軋機關鍵設備研制。目前,項目已經取得重要進展,在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的兩次中期評估中,均獲最高評估等級A級。
吳生富研究開發的大型筒類鍛件熱態在線尺寸測量及節材鍛造技術,解決了鍛件『肥頭大耳』的弊端,成果達世界先進水平。他主持的鞍鋼1780五機架冷連軋機組,是我國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上最先進的冷軋機組之一,為我國大型冶金設備主機實現國產化奠定了基礎。該機組被鞍鋼總經理稱之為『印鈔機』。
20餘載不懈鑽研,吳生富在材料加工和金屬壓力專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然而他沒有止步,繼續在科研領域不懈的鑽研,永遠沒有止境。
![]() |
吳生富(右二)與科技人員進行討論 |
注重創新全面推動企業的科技進步
擔任『一重』總經理以後,吳生富深刻認識到,企業間的競爭已不僅僅表現為最終產品的競爭,更重要的是技術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存之本、興盛之源』,吳生富這樣闡釋技術創新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為此,他高度重視企業的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重成功組建了我國以企業為主體依托的重型技術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改變了原有的技術創新格局,建立了新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了『生產一代、試制一代、研發一代、構思一代』的創新模式和『一研、一院、三部、四所』的組織結構,為企業的科研開發和技術創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橕。
『一重』地處偏僻,如何留住人纔成了一個難題。吳生富在以事業留人、政策留人和感情留人的基礎上,積極主張在經濟和信息發達的大連和天津建設高新產品研發中心和人纔基地,面向全國招聘專業科技人纔,從而解決了『人纔難引進』的問題,穩定了科技人纔隊伍,為企業的持續發展積蓄了力量。
『花錢培養人纔』、『讓科研人員的收入超過總經理』,這樣的觀點在『一重』,不僅僅是口號,已經成為科研人纔蓄積的動力。如今,『一重』已經擁有一支900多人的研發隊伍,專業技術人員達到2400多名。
有了人纔,企業就有了發展的資本。近幾年,『一重』在科技創新的支橕下,實現了重大科研項目——鑄鋼支承輥、150噸空心鋼錠研制的歷史性突破;即將完成世界上最大的2000噸煤液化反應器和『863計劃』——快中子增殖反應堆容器的研制。目前,一重已經形成了以千噸級加氫、核電、中子快堆容器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鞍鋼1780冷連軋基為代表的一批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和較強的競爭力。
人纔有了,企業發展了,吳生富仍不滿足,『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企業要發展,技術是先導。2006年,我們在技術創新上投入了近2億,但這仍不夠。我們還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強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在出產品的同時出效益。』